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 引人联想的历史悬案

2013/7/19 9:44:51 点击数: 【字体:

    孔子见老子,孔子见南子,都是引人联想并富于趣味的历史悬案。

  孔子见南子,《论语》上有记录,寥寥几笔,不失传神,而在那部《孔子》的电影里,更是绘声绘色地创作出当时场景,活色生香。孔子见过南子也就一见而过,文人墨客们却一直把南子挂念在心上,二千五百多年了也难以释怀。

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 引人联想的历史悬案
(图注:电影《孔子》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见老子呢?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关于孔子见老子,均源于《礼记·曾子问》《史记》及《庄子》诸书。其中《礼记·曾子问》四次“记载”了孔子向老子求教,据考证第一次拜见老子时,孔子17岁,在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是鲁国的巷党,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录也许逼近历史史实,或者可以锁定,孔子确实见过老子。

  孔子见老子,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角度与侧重。

  其一是庄子的《天运篇》(作者注:疑其为托伪之作),行文得庄子风采,谈古论道,宇宙真理在握,富于雄辩,孔子的仁义礼乐在这篇文章里几近废纸,《天运篇》开篇即给人苏格拉底式思辨的感觉,孔子讲人的仁爱,庄子却认为虎狼也有仁爱,因为虎狼都爱其子,更进一步认为至仁无亲。文中的“老子”则教训孔子,你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有让天下的乌鸦变成白色的,而颜渊与师金对话中,师金认为儒家复辟周礼是一种东施效颦,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固守西周之治没有任何出路。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不知道天道,所以还得求教老子(而在《论语》中,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有一种反讽意味),孔子认为六经有助于治理国家,而老子嘲笑孔子说,经书不过是前人的足迹,踏着前人的遗迹走不了前人的路,你得找到那些前人的脚印才行。在老子看来,按照经书治理国家,带来的必然是乱治,刻意追求仁义道德,既是虚伪的,也带来人性之恶。

  儒道两家关于孔子见老子的传说故事结尾一样:孔子回到弟子们中间,说老子这个人像龙一样神奇莫测。

  儒家典籍《礼记·曾子问》中,谈得多是仪式或礼制问题,没有《庄子》篇章中那样宏篇大论,儒家弟子们对孔子见老子的叙事要说明什么呢?说明孔子与老子有传承关系,尊黄老之术,也可以尊儒家之术。儒家更多的在政治技术的礼制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与方式,对治理国家更有价值。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而不是问道于老子,既然是问礼,那么老子关于礼的思想就传承给了孔子。

  但老子会谈到礼制吗?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治理或少作为,是最好的治理。致力于治理国家的人,想展示的是自己的治理能力与权力意志,这样只会把国家越治越乱,致力于建设人性道德仁义礼制的人,只会把人性毁坏。如同那些试图“治理”青山的人,却为了一已之利毁坏了森林。

  在道家看来,礼制是让人格序化,以此稳定社会,而道家是无视仁义礼制的,因为那些束缚了人的自然心性,人生没有了自由逍遥,生命的意义就被掏空了。

  《史记》也采信了上述传说。司马迁只是从史家角度试图还原历史场景,他无意于推崇老子,也不想以此证明孔子与老子的某种传承关系。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老子教诲孔子:你说的那些先贤之言,犹闻在耳,但那些人早已做古,我们无法参照古人圣言,只能根据当政者的表现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当政者顺时得民心,就驾着马追随他,否则就蓬头垢面走自己的路,我听说最有钱的人与最有德的人,都深藏不露,像傻瓜一样过日子,骄纵自己则只会伤害自己。我能对你说的,也只有这些了。孔子听过之后,回到弟子们中间,说老子是神龙一样的人物。

  《史记·孔子世家》写得更细致:南宫叔向鲁国王提交申请,要与孔子出国到周,需要国王提供赞助,国王就赞助了一乘马车,两匹马,一名车夫,去向老子问礼方面的问题,临别老子的时候,老子告诫孔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告诉孔子,大智慧者要像木头人一样,超然生活之外,既然做人子人臣,就得忘掉自我。

  即便《庄子·天运篇》确实是庄子所写,也距离孔子有二百年时间,而《庄子》外篇包括《天运篇》,与《礼记》等书籍,均是战国至汉朝这样漫长时间整理或杜撰出来的,还有同期出现的画像石、画像砖,大量出现孔子问礼于老子内容。

  根本原因是,汉初实行的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而到了汉武帝之时,则独尊儒术,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历经大汉四代领导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无为而治到有为而治。如果说刘邦登位之初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是迫于无奈,而文景二帝的无为而治既有自己的因袭,更有背后的皇后或太后的政治意志。儒生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将儒家思想变成国家指导思想的努力(将另文叙述)。

  国家指导思想由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儒生们努力了半个多世纪,梦想成真,这半个多世纪充满着儒道思想集团的政治博弈,甚至也暗藏刀光剑影。

  孔子见老子传说,在汉朝突然成为一个文化热点,正是儒道博弈的文化呈现。在春秋战国之时,老庄的宇宙真理学派与孔子儒家的世间伦理学派并没有真正的对话与交流,而到了汉初半个世纪,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征收天下几尽失传的儒家文献之后,大量的儒道遗传或托伪之作,纷纷呈现于世,相关图像艺术作品也大量涌现。儒道力量在宫廷里角力,争夺国家指导思想的崇高地位,老子与孔子也受牵连,只能从地底下显灵,在不同的文本传说中显身,扮演儒道对话角色。

  这是孔子见老子的真正原因。【原标题: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 引人联想的历史悬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3年07月1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