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醉卧墨池忘物我——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鸣

2013/6/27 14:52:00 点击数: 【字体:

醉卧墨池忘物我——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鸣
牡丹图

 这是10月末的洛阳,御博城洛阳书画院,初冬的阳光透过王鸣的工作室落地窗,映照在案台上的毛毡上面,陈旧的墨迹清晰可见。随意摆放的几枚方形印章,古朴的砚台盛放着早已磨好的墨汁,墨香扑鼻而来。墙壁上的条幅错落有致,使人沉浸在书情画意之中。铺纸、执笔、蘸墨、凝神、顿思、压腕,落笔,轻重疾徐之间,气韵毕现,一个神奇的书法世界迎面而来……

  王鸣生于开封,长于洛阳。因父母工作于洛阳,他自幼和在开封从事戏曲艺术的舅父、舅母一起生活。舅父是开封著名的剧作家和演奏家,舅母是当地的戏剧名角。王鸣回忆起旧日时光,舞台的精美设计,悠扬的管弦乐,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后归洛阳随父母生活,秉承两大古都浓郁的传统文化厚土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染,使他从小就迷上了书画。

  初临颜柳,继法欧褚,后上溯“二王”,并广泛涉猎于章草、汉隶及魏碑之间,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自出。尤对《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兰亭序》、《拟山园》等情有独钟,心追手摹,用功尤勤。当年,传统书画冷落尘堆时,少年的王鸣却经历着“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学习境界。褚书的入手功底,培养了他以中锋为主的运笔基础,同时也铸就了他崇尚秀润书风的审美趋向。

  20世纪80年代初,王鸣师从天津美院著名画家白庚延先生学习山水画,后跟随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学习花鸟画。当时在天津美院还是讲师的白庚延先生在洛阳讲学,随即带着王鸣去太行山写生。面对着崇山峻岭、万仞壁立、深涧无底的自然景观,逃离世间喧嚣,喜得闲定,王鸣用黑色的墨汁在纸上专心地描绘着,笔端所成,是对太行山的崇敬。

  几日习学,王鸣从白天和黑夜中体验出黑白之间的玄机:黑白原是世间的原色,其他色彩是黑白色的扩张,用黑白两色就可以表现世间万象,多样的色彩甚至于人类的情感,都浓缩与黑白两色之中。汉字书法恰恰就是黑白的艺术,绘画实际是具象的,汉字是抽象的,如果用抽象的表现形式打动人,就更具魅力。神奇的汉字从此根植于心,成为他书法创作道路上的原动力所在。

  在随后的河南省第二届“墨海弄潮”作品集中,他写下这样的一句话:“黑与白,是书法家创造自我的天地,就连明与暗、顺与逆、喜与悲都是用这两条线搓揉而成的。”书法支撑了王鸣的整个生命历程,不管是苦恼、迷惑还是有所不能,个中滋味都蕴含其中。

  1984年,正值中原书坛复兴的年月,“第一届中原书法大赛”是王鸣崭露头角的开始,此次大赛中,王鸣厚积薄发,一举获奖。随即在举行的“全国首届‘神龙’书法大奖赛”、“国际文化交流‘塞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和中国书协举办的权威性“全国中青年‘书苑撷英’书法篆刻征稿评比”、全国第三、六、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五、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一、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等大赛中入展、获奖或者摘金夺银。

  已故的香港词人黄霑曾经说过,对作词人来说,一件作品出名可能是偶然,两件作品出名也可能是偶然,但是当第三件、更多件作品被大家承认的时候,就是一种必然。必然的背后就是词人本身所蕴含的能量,对王鸣来说,他在高手如云的全国顶级赛事中一路披荆斩棘,一块块极具含金量的奖牌正是他实力的象征。令大多数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实力派书法家还不到三十岁,书界一阵愕然。

  正当王鸣声名远播的时候,王鸣退居人后,淡出一些书法赛事和应酬,再次深入到“二王”、魏碑中探宝寻珍,并于文学艺术,戏曲绘画中广纳博取,全面提升自己的书艺境界。不断尝试,不断推翻,凤凰涅槃般在翰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近年来,王鸣在驾驭传统笔墨语言的前提下,厚古不薄今,善于从现代书风中吸纳自己可借鉴的东西,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觅可资自己拓展的那个契合点,从而使他的书艺精进,渐人妙境。以画入书,书画和鸣,王鸣正是走着与前辈米芾、王铎、徐渭、八大山人等大家一脉相传的艺术道路。

  书法之美,贵在有神韵。字之有神,关键在点画之力度、厚度。王鸣确信,把线条当成连续点的延长,只要用笔以“涩”、“如锥画沙”,力自在其中矣。他遵循“碑贵熟看,不宜生临,心得其妙,笔始生神”的古训。每得新帖,必用数十日功夫,从头至尾,细细揣摹,字字欣赏,反反复复去发现人之所不能见,取人之所不能取,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吸取自己不喜欢的营养。当感到帖中神气激奋于心胸之间,乃运笔摹习,直至化为自己的面貌与风神为止。

  宋朝姜白石在《续书谱》有感道:“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翻阅王鸣的创作手记,“余嗜书画,但不擅收藏,如藏要求必精,藏品中有清何绍基条幅一帧,四行六十六字。自认是子贞传世精品,每间隔数日,取之,或悬挂壁间,或案头摩挲。一日,兴致萌动,取出临书,俟临写不及一半,遂有创作意。随手翻阅置放案头工具书,择元王冕诗一首,提笔书就,感觉腕下神助,似觉有何氏遗韵,审读时,发现正文落一字“花”字,甚感遗憾,便在落款中补之。为追求完美,又另书一张,但时过境迁,已没有感觉,怅然。”

  书法书写情感,正谓境界之物也。读王鸣书法,可以感受到他在面对有着几千年积淀、饱含着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面前,是如何承受着情感的压力,促使理性的调节,抱着追上古人,超越古人的理念,强力制约自己,在遵守前贤所树立的严禁法度的同时,艰辛地探索着自己的书法之路,从而在李可染所形容的“狮子搏象”的心态下,去完成书法艺术的超越。在他的书法中,或点画起转运合,或结体黑白空间的收放取舍,或行气的腾挪跌宕,或整幅的谋篇布局,无不是从完美的角度去思索考量,策划完成,从而由书写之手“动”,和内心世界的“静”处其变中得之,达到“宏壮”之态势。

  观其作品,其千变的线条画意,万化的金石味道,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即便是在极塞的实处,也透露出虚淡的空灵。貌似不经意的布白当中,包含了生动活泼的姿态变换。笔力浑厚,堪能扛鼎。闲闲数笔,真气荡然而出。那种凝聚在笔迹墨楮的内在力度,绵里裹铁、柔中有刚、逸气横生。逸气是源自心灵的自由创作,它要求书写者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精神上的彻底超越。神逸、飘逸、淡逸、苍逸、清逸、旷逸,这种状态也只有在妙悟自然、物我两忘之时,才能渐入其中。王鸣书法作品的逸气,与其说是用笔墨技巧营造的,不如说是用心和智慧完成的。缓缓读之,如风行水上,给人以清爽超越的感受。

  从艺者必有氛围,愈是文化氛围浓郁之地,艺者愈难免陷人轻言指瑕,妄谈超越的流俗。王鸣于此甚为警惕。他从严格的理性区分出掌握与领会这两个高下不同境界,时刻提醒自己知与行的迥然天壤之别。的确,艺人以其作品发言,同行谈及对王鸣的印象,喻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这很符合王鸣不轻谈、务求进取的精神。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习作坚不示人,态度认真,甚至固执。他对掌握书艺要求的严格可以想见。

  书法是表达性情的艺术,王鸣在创作中对表情达意慎之又慎,决不因轻率表意而伤害形式的尊严,并进而混浊创作的澄明之境。他以为艺神至尊,不可亵读,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能及浩乎沛然之境。放眼今日书坛,流俗所染,多少“书家”不愿下苦功夫而轻取“终南捷径”,以虚浮无力之笔表做作怪诞之貌,摘艺术丑恶之果,自矜于人;又有多少颇有功底者,尚未至水到渠成之时,急于创新,生硬扼转,致力于狂怪,不免于牺牲多年苦功,王鸣对此嗤之以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11-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