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介子推故事的启示意义

2013/12/21 10:06:00 点击数: 【字体:

    刚刚去世不久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其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谈到这么一件事:当年他到陕北插队落户,到了清明节发现当地人都要蒸白馍,再穷的人家都要蒸几个。白馍还要染得红红绿绿,老乡管那叫“zi chui”。一开始,刚去的知青也不知道是啥意思,只是跟着叫“紫锤”,后来才知道应该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是山西人,死在晋南绵山,而陕西和山西只是隔着一条黄河。但是,真没想到,已经有两千好几百年了,人们还是怀念着介子推,还是想着介子推。据说,当初的晋公子重耳曾经落魄、四处避难,一度饥寒交迫,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然后烤了(也有说煮)让这个后来的晋文公吃,于是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发达了,把有过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忘了。有人提醒他介子推还活着,晋文公才猛然惊醒,就下令让介子推做大官,但遭到介子推的拒绝。晋文公亲自邀请,介子推却躲进了绵山。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真是很“霸”,下令大火烧山,只留下一个方向,企图逼迫介子推由此“出山”。但是,大火过后终于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紧紧搂住一棵大柳树已经被活活烧死。

    当然,传说中的晋文公后悔不已,也用了各种行动来纪念、缅怀介子推,其中之一,就是留传到今的所谓介子推死的这一天为“寒食节”,也就是不许动火,只能吃已经做好的冷却了的食物。

    我在想,一个死去两千几百年的人,至今被人怀念,其实是有着很多令人启示的意义。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有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说法。《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无言不雠,无德不报”。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之一。介子推的故事,有着对晋文公谴责、批评的一面,当然,对他后来的转变也有所肯定。一个后来发达的人,哪怕成为一个君王,也不能忘掉当年的恩人呀!何况,介子推是个有用之才,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政无大小,以得人之为重”。由此,也可以感悟出为政之道了。

    而介子推,又有着名与利、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坚定想法。本来,一个国君采用这样的非同寻常手法逼迫自己“出山”,他却选择了宁可壮烈死去,实在是令人感叹。那么,在熙熙攘攘名利争夺中,我们又如何处置自己呢?

    据说,介子推被烧死以后才被人发现在他的衣襟上留有“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里,其实表达了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为官之人要清廉、清洁、清白,而所谓的“明”,也就是“为国之本,在于明赏罚,辨邪正”、“是非明辨而责罚必信”。

    于是,清明清明,其实也就是一种政治的期待和盼望。不过,我对介子推的故事和这首诗还是有怀疑的。第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肉来,实在不足信。其他不说,从此以后介子推怎么行动都很难设想。另外,这首诗毫无诗意,简直就是大白话估计也就是老百姓的口头文学。再说,春秋战国,文坛上流行的是四言诗,而所谓的七言,要到了唐代才流传开来。

    寒食节让人不动火,我以为也是因为春天北方风大之际必须防火、小心火烛。这大概是古代“环保”意识的一种体现。

    介子推的故事也就这么一传两千几百年,至今还是值得后人揣摩、寻思。(原标题:介子推故事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民晚报(2011-05-0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介子推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