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樊姓由来与济源(5)

2013/9/23 17:54:20 点击数: 【字体:

    四、遗迹名胜

    1、河南名胜

    曲阳遗址 位于济源市西8公里的曲阳村和西官桥村之间,西距曲阳村400米,东距西官桥200米。溴水从西曲折东流,两岸皆为广阔田野。遗址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210米,面积5万平方米。其地原为高地。西官桥村在此兴办机砖厂时,从北向南取土,挖到近2.5米深,发现龙山时期的石斧、石镰、石铲、石杵、石凿和陶鬲、陶豆、陶罐等残片。陶片多为泥质灰陶,纹饰有粗和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阳遗址中,还发现大量西周和春秋时的陶鬲等残片,汉代的陶鼎、仓壶等类的器物及汉代砖室墓葬。1956年在取土中发现一大铁钟,上有铭文“阳樊东关”字样,该铁钟于1958年大办钢铁中被毁。据县志记载,该地在东周时为一城池,称为“阳樊”,周襄王以阳樊赐晋文公。

    曲阳湖  亦称樊家湖、樊公湖。曲阳湖碧波荡漾,风光秀美,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区王屋山景区脚下,水域面积近千亩。湖水清澈,岸柳婆娑,青山倒影,水天一色。湖面常有成群结对的白天鹅﹑鸿雁翩然游戏,各式游船荡漾其间。水中嬉舟﹑岸边垂钓﹑岛上放歌﹑桥畔喁话﹑牧笛吹雨﹑渔歌唱晚,令人醉情山水,乐不思归。 曲阳湖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曲阳古称樊国,为仲山甫采邑。《史记》所载“晋文公出阳民”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此与宋华阳姊妹演出了一幕绯恻缠绵的爱情故事,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千古绝唱,曲阳湖因之又叫“爱情湖”。民间一年一度的 “相媳妇会”的古庙会从唐代即已开始,淳朴古风一直沿袭至今。

    舞阳樊哙墓  樊哙墓位于舞阳县城北20公里马村乡郭庄村内。根据《舞阳县志·古迹》记载,樊侯墓在舞阳县城北三十七里鲁奉保樊庄,也就是今天的华店(郭庄)。可知今天郭庄原名为樊庄。现在那里只存有一墓冢,长约50米,宽约30米。墓坐北朝南,墓前有一条长38米,宽7米的神道。神道旁立有石碑一通,是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张颖和县丞钱汝楫所立,上书“汉左丞相樊哙之墓”。背面镌刻汉代班固撰写的《汉樊侯铭》:“煌煌将军,威盖不当,操盾千钧,拔主项堂,兴汉破楚,矫矫忠良,卒为丞相,帝室以康”。碑额书为“汉室元勋”。在墓冢西面约250米处有一座“樊侯祠”,祠中大殿已毁坏,现仅存有配房1间,内藏历代碑刻10余件。

    赤眉故城   赤眉故城位于南阳市内乡县城北20公里的赤眉镇。城址东西长有450米,南北宽有20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城墙用夯土筑成。在城址内出土有汉代的砖瓦、陶片等文物。根据明代嘉靖年编写的《南阳府志》记载:传说赤眉军领袖樊崇曾经率领军队驻扎在这里。城址南边有一城门,是近代修筑。门额上书写“赤眉古寨”4个楷书大字。

    新安县千唐志斋——樊姓墓志  千唐志斋坐落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是我国现存墓志石刻集中地之一。这里珍藏着自西晋以来历代的墓志石刻1300多件,其中以唐代的墓志最为丰富,有1200余件。千唐志斋的原主人张钫是河南新安县人。他生前酷爱金石书画,非常注意收集墓志碑刻,于1935年建此斋室将自己多年的收藏予以保存。这里也收藏有不少樊氏宗族的墓志。这些墓志中大都介绍了樊姓始祖、家支迁移、墓志主人生平等,为研究樊姓家族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樊玄纪墓志  墓志出土于洛阳,刻于唐咸亨元年(670)。碑高41.5厘米,宽41.5厘米。碑文用楷书,共21行,满行21字。碑文记录了樊玄纪的生平。根据碑文记载,樊玄纪是河南南阳人,他的父亲樊头是隋朝的官员。樊玄纪最初担任桂州治安县尉官职,后来改任交州府参军。唐总章二年病逝,咸亨元年与妻范氏合葬在洛阳北邙。此碑剥蚀严重,并断裂成两块。

    大周故新城樊太君墓志铭并序  墓志刻于大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碑高39厘米,宽39厘米。碑文用楷书书写,共22行,每行22字。

    樊庭观墓志  墓志全称为“故京兆府宣化府折冲摄右卫郎将横野军副使樊公墓志铭并序”。墓志刻于唐开元十二年(724)。碑高665厘米,宽67厘米。碑文用楷书写成,共33行,每行33字。

    南阳樊  墓志  墓志全称为“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南阳樊府君(況)墓志铭并序”。此碑刻于唐朝贞元九年(793)。碑高52厘米。宽52厘米。碑文用楷书写成,共31行,满行33字。碑文记载,樊  是南阳郡人,其先祖就是周朝的仲山甫。碑文为樊況的从孙樊宗师撰写,文笔流畅,是樊宗师早期作品。

    樊骃墓志  墓志全称为“唐故南阳樊府君墓志”,刻于唐朝咸通十二年(871)。碑高35.4厘米,宽35厘米。碑文用楷书书写,共19行,满行24字。乡贡进士王  撰文,徐珙书写。碑文记载了樊骃的家世、子女及死葬情况。

    2、外省名胜

    樊姬墓

    樊姬墓位于湖北荆州城小北门外东北约4公里处,又名九里冢。墓葬封土高达10余米,墓周围松柏肃立,郁郁葱葱。

    樊姬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夫人。据传在她的劝谏之下,楚庄王戒淫乐、田猎,励精图治、勤政于朝,罢免庸臣虞邱子,启用贤良孙叔敖,最终使楚国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唐代张九龄在《樊姬墓》一诗中对樊姬的贤能给予了充分的褒扬:“楚子初逞志,樊姬尝献箴。能令更择士,非直罢从禽。”血山镇陵塔  为“五塔镇燕山”的五塔之一。此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约3公里的血山村。始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为方形三层塔,砖石结构,残高7米,塔心室南面辟门,造型奇特,为易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嬴政,逃至燕国。燕太子丹待为上宾,在此山上筑樊馆,让樊於期居住。此山遂名樊馆山。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于此而改名血山,后人建塔于山上,以纪念樊於期。此塔三层,相传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型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

    湖北武昌樊山  又叫来山、袁山,因为坐落在武汉市武昌的西边,也称西山。武昌在三国时期曾经是东吴国都鄂州。樊山山势奇伟,山上林木茂盛,景色怡人。相传东汉末年吴侯孙权有一天率领群臣到郊外打猎,路上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拦住孙权的坐骑说:“我是汉高祖皇帝(刘邦)的大将舞阳侯樊哙的母亲。我今天特意来见你是因为我知道曹操将要率领大军攻打东吴。请你不必担心,到时候我一定帮助你打败曹军”。老婆婆说完就不见踪迹。孙权又惊又喜,知道自己今天遇到了神仙,不禁望空再三拜谢。未过多久,曹操率军20余万南下,号称83万大军,想要一举消灭东吴孙权势力。消息传到吴国,朝野震惊。不少大臣主张议和,不敢与曹操大军抗衡。孙权自恃有樊母神助,遂支持周瑜力排众议,联合刘备抗击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为感激樊母的帮助,就在山上建“樊母庙”来祭祀她,并更山名为樊山。樊山脚下怡亭旁边有一石,石的形状就像今天的沙发椅一样,相传汉朝大将樊哙曾率领军队在此渡江。因为候船时间较长,樊哙就背靠这块石头休息。后来人们将它命名为“靠背石”。

    樊敏阙及石刻  位于四川省芦山县沫东镇黎明村(俗称石马坝)。阙及石刻建于东汉建安十年(205),为东汉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遗存,现存左阙、碑、石兽、石龟等石刻,为现存东汉石刻精品。后在其原址上建立四川芦山东汉石刻馆,对汉阙及石刻加以保护。樊敏,字升达(一作叔达),东汉蜀郡所辖青衣县(今四川芦山县)人,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卒于东汉建安八年(203)。樊敏早年在青衣羌国任国丞10年,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
   
    樊敏阙原为双阙,右阙在北宋时即已倒塌,现存左阙为近代修复。阙体呈西南向,由结构基本相同的主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自下至上分为座、壁、楼(斗拱层)、檐、顶5部分。自座以上,主阙由13层石料、副阙由7层石料仿木结构镌刻叠砌而成。主阙全高5.32米,子阙全高3.31米。主阙为四阿式层顶,脊部作扁圆筒状,脊顶刻有含绶雄鹰。檐盖上刻圆条状垅椽,椽头刻瓦当,檐盖下面刻日月星辰。楼部转角处刻角神,正面刻有“哀牢夷九隆氏龙生十子图”画像,为汉代云南永昌郡古哀族的族源神话(《后汉书·哀牢夷传》有载)。这种题材在汉画中是非常少见的。此外,主阙楼下正中浮雕饕餮含蛇图像,副阙正背面楼下分刻西王母和玉兔图像,均为珍贵的汉画像作品。樊敏碑立在阙后。碑身为整块红砂石雕成,高3米,宽1.26米,厚0.27米,置于一巨形昂首行进状的石鼋背上。为汉碑成熟期的巨型作品,以鼋为座(龟趺)在汉碑中也为少见的特例。碑正面用篆书题“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碑文为汉隶书写,共21行558字。碑文记述了樊敏祖籍、生平与从政经历,对考释东汉后期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此碑书法,结体丰茂,笔兼方圆,体极匀整,清代康有为称赞它“虚和娟妙,如莲花出水,如明月开天”,“为干禄书无上上品”。(《广艺舟双楫》)。自宋代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收载以来,历代著录此碑者达数十家。1988年樊敏阙及石刻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郓城樊林 坐落在山东省郓城西南2.5公里处,为当地樊氏祖茔,墓地翠柏森森,当地称之为“樊林”。这里因葬有明刑部侍郎樊敬,明兵部和工部尚书樊继祖等人而著名。樊林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6),占地面积57.8亩。建国初期,墓地的石羊、石马、石翁仲一应俱全。当时,墓地中坟丘累累,巨碑耸立,千余株柏树荫翳蔽日,微风过处,簌簌有声。文革期间,樊林文物遭到严重破坏,近年其后代子孙又集资重修了樊林。1979年被公布为郓城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莹墓  坐落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樊家村境内的大尖山(又称石人石马山)南山麓,该墓坐北朝南,墓身凸起明显,墓墩高约3米,墓道长约6米,墓前有石人石马各—对,总占地面积约80多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墓屡次被盗掘,墓室已遭损害,后修复。为常山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莹尚书坊 坐落在浙江省常山县何家乡樊家村内,系为南京刑部尚书樊莹而立。通高6.50米,通面宽6.25米。该牌坊系木结构建筑,为四柱亭式木坊,每柱靠有条石两块,长方形柱础,二根中柱间距3.65米。木雕简单,局部已剥落。中柱木坊上刻有阴文草书“尚书”2字,左侧题字“天顺甲申进士樊溢清简”,右侧题字“大明嘉靖丙午(1546)重整”,下横联题字是:“口口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莹,乾隆十六年重整”。该坊时代特征明显,造型端庄古朴,是目前浙西地区惟一一座明代木牌坊。为常山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家大宗祠   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270多年。大宗祠位于浙江省常山县五里乡樊村,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是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宗祠共分为前、中、后三进。前进为戏台和化妆室。墙体为开线砖浆砌。内建筑以雕刻精美的木头、石条、石柱为主。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台的八卦井和一对狮子戏球。中、后进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无不体现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樊村最早立于清朝,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相传本支太公狩猎,途中遇一黄虎,太公遂牵猎犬紧追黄虎,追到此地时黄虎忽然消失。太公眼见天色已晚,欲沿原路返回,但他心爱的猎犬却徘徊此地始终不舍离去。太公环顾四周,发现此地风水绝佳,方才醒悟。于是筑屋于此地,繁衍后代。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这里就渐渐形成村落,村名为樊家。博龙溪贯穿全村。现有村民1700人,村中男性95%以上为樊姓。20世纪80年代改樊家名为樊村。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根在中原济源站 2011-04-12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白姓:楚国公族的后裔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