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宝丰魔术带动当地人民走上致富之路(2)

2012/8/15 14:55:04 点击数: 【字体:


      
    徐电伟打开村委会陈列室的门,向记者展示有关魔术的“老古董”。这一件件老艺人所使用的道具无不在印证着“魔术之乡”悠久的历史。
      
    在代代村民的口口相传中,最早有关魔术的记忆在唐宋末年,当时村里有玩提线木偶、变戏法的艺人。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周营村,圆周周,不唱大戏玩木偶,搭不起台子趁岸子。”
      
    元末明初,因土地低洼,天灾不断,穷苦农民为求生存携儿带女外出以玩木偶为生。后来与外地魔术艺人常在一起交流技艺,学到一些民间小魔 术。从此,魔术成为村民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明朝万历年间,村里兴起菩萨庙会,就是现今魔术节的雏形。1924年,被邻里尊称为“三少”的村民徐富昌组织 了剧团到外地进行演出。在他的影响下,这里的魔术盛行,村民在乱世中卖艺求生。
      
    据村民说,旧时表演魔术仅为贫苦人谋生糊口的手段,属“下九流”的行当,艺人有“死不入老坟”的古训,多自轻身份,远避他乡,且居无定所,曾有这样的顺口溜:“挑着担子下江南,睡的无边床,吃的百家饭。”
      
     旧时魔术传承多为以师带徒,后来才转为子承父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刘文等人组织了第一批7个民间艺术团,出外演出并获得成功。
      
    经过数代人的改革创新,周营村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幽默、滑稽、神奇、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魔术。
      
    魔术之乡的魔术产业链
      
    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演出服、道具、音响等10多个产业的发展
      
    如今的周营村,光组建的表演团体就有100多个,将演出市场打出国门,年演出收入1000多万元,占农民全年收入的3/4,不少村民家里有轿车、洋楼。
      
    魔术不但让周营变富了,而且还辐射到了周围其他村庄。
      
    赵庄乡现有各类演出团体632个,占宝丰县的2/5,占全国1/10。从艺人员1.1万人,占宝丰县1/5,占全国1/10。被文化部乡土艺术协会授予“十大特色文化乡镇”称号。
      
    如今赵庄的魔术团体已发展为以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杂技、小品、武术为辅的多元化演出团体。年收入9000多万元,演出范围遍及全国及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宝丰红玫 瑰魔术歌舞团团长靳延勋说,每次去演出都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场场爆满。
      
    魔术已经成为赵庄的支柱产业。在赵庄乡的50余家私营企业中,百万元以上的有8家,50万元以上的有20家,10万元以上的有22家。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演出服装、道具、音响、大篷、运输和广告设计等10多个产业的发展。
      
    赵庄魔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演绎了“宝丰现象”。目前,宝丰县民间表演团体已有1400多个,是全国闻名的魔术道具生产基地,魔术产业从业人员有5.5万余人,宝丰魔术已经成为河南省农村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2008年,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并投入使用的赵庄魔术大观园、赵庄魔术商贸街、中原文化影视城 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了赵庄魔术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魔术商贸街已入住文化产品经营户30余家,涉及魔术道 具研制销售、魔术培训、大篷制作、灯光音响、歌舞服装等五大类300多种文化商品,远销20多个省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魔术文化专业市场。
      
    “农忙务农,农闲从艺,魔术致富。”赵庄艺人这种“一手挥魔棒,一手握锄柄”发展经济的做法,被有关专家称为“以非物质方式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创举”。(原标题:魔术热潮下的宝丰魔术产业链)

    来源: 中原网      2009.4.30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