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方兴未艾的“洛阳牡丹画现象”

2014/1/13 16:42:15 点击数: 【字体:


    洛阳牡丹已经成为洛阳市不可或缺的城市象征,洛阳牡丹画也正在成为洛阳市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在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到来前夕,记者来到了洛阳专业牡丹画家、民间牡丹画家中间,调查广受欢迎的洛阳牡丹画的现状及画家们的生存状态——

 花城牡丹美呼唤点金手

 最初使洛阳牡丹绘画名声大噪的,是当年一位来自东北哈尔滨的女大学生——王绣。

 王绣,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洛阳市博物馆馆长、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洛阳市美协主席。当年她来到洛阳工作时,是这个城市唯一科班出身的女画家。1969年春天,当她在王城公园第一次见到盛开的牡丹花时,她被惊呆了。此前她曾见过被单上、年画上各种各样的牡丹,但她认为那都是夸张而来的,太艳俗!然而,当她亲眼目睹了洛阳牡丹后,她决定用画笔描绘自己眼中所见的“国色天香”的牡丹。于是,她一有空就对着牡丹花速写,甚至晚上还与伙伴一起“偷”来牡丹继续画。

 牡丹花王,期待着能够点石成金的丹青高手出现!1983年,洛阳市开始举办牡丹花会,“以花为媒,经济唱戏”。但是当时洛阳牡丹绘画几乎是一片空白。1985年,在相关领导的同意下,已经调到洛阳博物馆任职的王绣,第一次在馆内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新中国画坛第一次全部以牡丹为创作对象的画展。就在这次画展上,王绣开始现场为国际、国内游客作画。最后,除去归公的部分外,她个人居然得了3万多元。洛阳博物馆原来是个穷单位,也一下挣了数万元。当时的“万元户”还很稀少,这样的收入太令人激动了。人们这才发现,纸上的牡丹要比真实的牡丹经济价值高得多,艺术也是一大产业!从此,洛阳的牡丹画开始走向产业化。

 参差牡丹画走进千万家

 王绣的牡丹绘画一经风靡,牡丹画的价格也随之一路飙升。于是,画牡丹一时间在洛阳城成为风尚:原来画山水、画人物、画油画的,都改画或兼画牡丹了;准备学画画的,一学就是学画牡丹。

 于是,各种牡丹画大批问世。但说到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几个这样的故事:其一,在某村,男女老少都会画牡丹。这边孩子画花瓣,那边奶奶画绿叶;这边老公画枝干,那边老婆题落款。其二,有某人,十分八分钟便是一幅“写意”牡丹,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都在那儿等着,“写”就一幅,便被捧走一幅,某人于是发了。其三,某人并不会画画,但到处收集民间的牡丹画,用秤称着买来,然后到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地卖,一张数十元的牡丹画,倒手一卖,就几万、几十万元地赚。这些故事虚虚实实,记者无法一一落实。但记者近几年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差时确实发现,各地的旅游商店和工艺美术商店中,常常能看到牡丹画。

 一位洛阳的企业家对记者说,他在深圳相中了10多幅牡丹画,欣然购回装裱后送给一些朋友。当他把其中一幅送给一位洛阳的“艺术家”时,那位“艺术家”哈哈大笑,他说那些牡丹画许多都出自他的手笔,并当场作画以印证自己的说法。这位企业家说,这些牡丹画在深圳标价为8000元,收购商从“艺术家”那里收走时只有1000多元!

 目前,在洛阳市较大的饭店和宾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以出售牡丹画为主的工艺品柜台。自牡丹画产业兴起后,众多画师便相中了这样一个游客较多、肯出高价的好地方。若是碰上了外宾,或许还能够做笔好生意。

 然而,如今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变得越来越“精明”,往往杀价杀得画师们心惊胆战。一位画师说,有次一德国女游客看中了一幅牡丹画,还价过程中,她伸出了一个巴掌,画师以为她想要出50元,还没来得及摇头,那女士用生硬的汉语大声说:“5块!”画师说他当时差点没气晕过去。

 由于牡丹画如潮水般涌向市场,又无合适的尺度衡量画的优劣,使得牡丹画市场非常混乱,良莠不齐。不懂的人,很难分出高下来。目前,一些看似热闹,其实艺术价值并不高的牡丹画充斥市场;而真正艺术价值很高的牡丹画反而受到冷落。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位名叫韩丹霞的女画师,发现她的牡丹画很有造诣,一些绘画大师也对她的牡丹画评价很高,但由于她只是埋头画画,不知道“打市场”,所以知道她名字的人并不多,她的画大多被人低价买走后,署上别人的名字,然后高价出售。

 牡丹绘画村天下传美名

 采访牡丹绘画产业,不能不提到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古老村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这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会画上几笔牡丹。平乐镇公元62年因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馆”而得名,历史上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狭小的6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高水平的农民书画。

 记者在平乐村采访了郭泰森、郭建中、郭西凡、郭肖伟4位农民书画家。他们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走上牡丹绘画创作道路的,是洛阳市汉园书画院的中坚力量。

 郭泰森今年48岁,其作品在民间已经小有名气,是中国画花鸟学会会员。他的牡丹画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很受市场欢迎。郭泰森1992年任村办帆布厂的车间主任后,“以画为媒,广交朋友”,赠送出去180多幅牡丹画,对厂里的业务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人慕名到平乐村来做生意。现在,郭泰森的牡丹画也是“有价”的了,“免费赠送”难得一遇。

 64岁的郭建中展开他的牡丹画,确实显现出不凡的功力。他的牡丹画气韵生动,令人回味。郭建中说,他画画的功底已经有几十年了,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画商品牡丹。由于有功底,他的牡丹画一度销路很好,在写意牡丹画刚进入市场时,他的画也曾供不应求。这几年,画牡丹的“比牡丹还多”,他的牡丹画销量明显下降。

 郭西凡今年62岁,曾经是平乐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的书法功底十分了得,但牡丹画少有工笔或小写意,而大写意的牡丹画在目前的市场上不吃香。郭西凡说,家里人都说他笨,村里那么多画牡丹的,都多多少少挣了钱,唯有他,至今也没见到挣几个钱。但郭西凡并不介意,他不满意的书画宁可撕掉,也不轻易示人。记者坚持要郭西凡展示他的牡丹画,看了他的“大写意”牡丹画后,感觉确实有点让外行人看不懂。

 郭肖伟的商业意识也许在这几位农民书画家中是最强的。他介绍说,他早年就将大量的牡丹画“贩运”到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去过新疆、甘肃等地,当时价钱不错,赚了一些钱,但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收集大量的画,用秤称了去卖。现在,郭肖伟在洛阳市老城区开有店铺,集创作、卖画、教学于一体,生意还不错。

 据这些农民书画家说,牡丹画分艺术画和商品画,现在市场流行的是商品画,而艺术画只有“懂得的人”才喜欢。他们现在也收了不少“徒弟”,来自黑龙江、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的大学生、下岗职工等都有。农民的牡丹画现在依然在基础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全国各地遍布着来自平乐的牡丹画。

 记者在平乐村采访时,还亲眼验证了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画牡丹的本领。在平乐村小学,几名正在练习画牡丹的孩子为记者表演了画技,确实有模有样。

 平乐,其实是又一个“杨柳青”,只是创作的重点为牡丹画。2002年,平乐镇被国家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记者手记

 对“洛阳牡丹画现象”的思考

 对来自洛阳专业画家、民间画家的牡丹作品,目前中国书画界有较高的评价,并有人称之为“洛阳牡丹画现象”,这种现象,无疑有助于提升河南和洛阳的文化品位,如果加以引导和宣传,洛阳牡丹画或许可以成为河南一个新的“拳头文化产品”。

 洛阳专业画家笔下的牡丹画,多为牡丹画中的“上品”,在国内高档拍卖行中经常会拍出高价。洛阳民间的牡丹画作品,也以其价格适中的优势成为普通消费者青睐的艺术作品。在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到来前夕,记者在洛阳市各大宾馆看到,各种牡丹画争奇斗妍。据一位画师讲,去年牡丹花会期间,他卖出了162幅牡丹画,净赚5万元左右;其个人最高纪录是1996年花会期间,他卖出过400多幅牡丹画,挣了数十万元。在洛阳的各个旅游景点,牡丹画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地摊上也堆着厚厚的牡丹画。王城公园内的一个摊点老板说,现在牡丹画在数量上已经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价格偏低。据说,有过一张牡丹画只卖10元的。

 综上所述,现在的“洛阳牡丹画”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但数量的大幅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形成正比。当然,像王绣这样的名家牡丹画,至今依然一画难求,而这些名家始终不肯因市场紧俏而降低其艺术要求,因此这类高档牡丹画的紧俏状况将继续存在;而民间的一些牡丹画高手,则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郭肖伟就对记者说,现在民间牡丹画的创作水平比前10年提高了不少,但价格却一路走低,原因就是现在的牡丹画太多了,人们分不出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劣品;什么是真品,什么是赝品。

 其实,“洛阳牡丹画现象”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经过科学的整合,最终崛起;要么泛滥成灾,走向消亡!  (原标题:方兴未艾的“洛阳牡丹画现象”)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6年04月08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孟津县平乐村“牡丹”别样红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