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协调发展 城乡共同繁荣——上街区峡窝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纪实(2)
2013/12/16 10:24:5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新型城镇化篇:
城乡一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根据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峡窝镇依照“城中村城市化、近郊村工业化、远郊村特色化、贫困村异地化”的发展思路,把城中村改造、近郊村的合村并城以及贫困村扶贫安置作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和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峡窝镇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目前,该镇南部五云山区东林子、西林子、营坡顶、老寨河、杨家沟五个贫困村的村民已陆续搬出深山,住进了集中安置的干净漂亮的新型农村社区。上街城区近郊村老上街村安置楼建设一期工程农户已顺利搬迁,二期规划建设的15栋楼房主体全部完工。郊段、寨沟、左照新型社区建设项目自今年3月25日开始进村入户以来,经过工作组调查、丈量、登统、补偿等工作,此项目顺利推进,工作已近尾声,全部搬迁后,可完成拆迁面积46.9万平方米,节约土地1535亩(净地)。柏庙村安置楼建设正稳步推进。沙固村回民拆迁户正逐步得到安置,武庄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正在摸底,制订实施方案。
作为省会郑州都市区建设八大组团之一的郑州宜居职教城位于峡窝镇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北起丹江南路,南至郑上快速通道(中原西路向西延长线),西临汜水河花卉产业集聚区,东至上街区界附近,总规划面积30.42平方公里,2015年将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品味最高的国际化新型宜居职教城。可入驻30所国内外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容纳师生员工20多万人,吸纳并解决5万人的配套三产服务及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已经有国内外20所院校有意向进驻宜居职教园区。其中郑州铁路技师学院项目已经正式签约,计划下半年开工建设。河南动漫学院、河南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等6所院校也已签订入驻意向书。
在峡窝镇南部五云山区,原有东林子、西林子、营坡顶、老寨河、杨家沟五个自然村,其中4个是省级贫困村,一个为市级贫困村。那里位居山地,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长期面临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出行难,上学难,就业难,增收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如何将南部五云山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充分彰显和利用南部五云山区的山水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南部五云山区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农民祖祖辈辈贫穷,政府“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状,为南部山区的贫困村找到一条突围的新路。
在上街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峡窝镇通过深刻研究,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思维,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新理念。决定实行由原来的政府推动的“输血式”扶贫开发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以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源,实现政府、企业和村民多赢。
2007年11月,上街区委、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香港居易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郑州市上街区五云山扶贫开发框架协议》。该集团计划斥资50个亿,历时8年,整体规划建设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国际级山地生态休闲度假公园。目前,南部五云山区的村民已陆续搬出深山,住进了集中安置的干净漂亮的新型农村社区。
山地生态休闲度假项目坚持“政府谋划引导,村民民主决策,市场机制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群众利益至上”的开发理念,以置换方式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将村民腾空的宅基地进行集中整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把农用地进行流转,由农业公司承包,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实现搬迁村民由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解决搬迁村民就业问题。实现政府、村民和企业共赢,群众利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峡窝镇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南部五云山山地生态休闲度假公园本着“一年打造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成规模,四年见成效,五年成为园区”的目标,建成后,将成为峡窝镇继阀门和装备制造业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大力推动上街区与郑州市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接轨,加快郑洛工业走廊的发展,有力地促进郑州新都市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结合五云山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峡窝镇利用镇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积极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计划打造一条以汜河休闲观光园为起点,途经上街卢医庙、沙固曹彬墓、石咀玉仙圣母庙、观沟明代重阳观、方顶明清古宅、柏庙晴烟寺、孙家大院、直达五云山寨的观光旅游线路,培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镇。
峡窝镇扶贫开发大手笔实现大跨越, 使南部山区贫困村实现了整体突围。
平安和谐篇:
建设精神文明 维护安全稳定
近年来,峡窝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以村文化大院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繁荣和发展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节日文化活动,锻炼和及时发现艺术人才和队伍。在春节及元宵节期间,组织各村表演秧歌、盘鼓等节目,既活跃节日气氛,又展现民间艺术魅力。通过集中汇演,一方面丰富节日生活,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农村艺术人才及队伍。如马固村在2008年度参加郑州市第十届民间文艺大赛(盘鼓闹春)暨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中一展风采,获得了三等奖;2009年2月份,在郑州市文艺汇演中,沙固村也荣获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文化局联合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二是所辖寨沟、魏岗等村组织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举办农民运动会(项目比赛包括篮球、拔河、乒乓球);武庄、马固、柏庙、冯沟等村在“国庆”、“春节”、“三八”、“六一”等节日,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夜幕降临,石咀、北峡窝、魏岗等村的男女老少在舞场翩翩起舞,沙固、石咀的戏曲爱好者每晚也在固定的场地自娱自乐,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将辐射带动并广泛传播,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精神生活更加的充实。
三是除南部五云山区5个整体搬迁村外,其余1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过郑州市文化大院的验收,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等标准设备和场地较好发挥了作用,各行政村依托文化大院,邀请知名剧团搭台唱戏,为群众献上百听不厌的家乡戏。在农闲时节组织技能培训、逢年过节组织一些文艺演出等。文化大院的集体活动使农村群众“聚”到一起,交流进一步密切,沟通进一步增强,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通过文化大院这个平台,进一步活跃和繁荣群众的精神天地,为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农家书屋在基层发挥了作用。目前,农家书屋已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大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这些贴近农民“胃口”的图书,有种植养殖业的、加工业的、农机和家电使用维修方面的,还有安全卫生保健知识方面的,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茶余饭后常去的求知课堂,从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部开通。2010年8月份,配合文化局为全镇20个行政村配备了电脑或投影仪设备,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采取与组织部门党员远程教育共建共享的模式。在一定程度改变文化建设的现状,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安居”方能乐业。峡窝镇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全力打造平安乡镇,构建和谐乡村,为群众创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一是深化“三大一创”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并建立活动奖惩机制,激发各村、社区平安建设工作创先争优的积极性;二是切实抓好信访稳定。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和基层维护社会稳定体系,做好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落实信访案件包案制和责任追究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三是抓好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加强防控体系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镇的“同一平台、全面监控”的技防体系;四是抓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加强村、社区综治工作服务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三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确保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五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上半年峡窝镇共排查矛盾纠纷65起,成功调解61起,稳控4起,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4%,信访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5%,刑事治安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4.5%,群众公众安全感指数稳步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了辖区无一起重特大事故,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时间:2011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