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新二板上滚珠玉 探访柘城“豫东琴书”的发展历程

2013/12/10 11:28:53 点击数: 【字体:


    朱云阁身着龙飞凤舞的大红旗袍,迈着莲花步款款走到华丽的舞台中央,扬板、操琴,端坐两边的琴师相机而和,在这欢快的节奏中,朱云阁微扬眉、轻启口,一种珠玉滚落玉盘的声音立时四散开来,声声脆亮明快,字字珠圆玉润。 
 
    一曲《半斤梨》唱罢,柘城县文化局局长邵建文见记者意犹未尽,高兴地介绍说,“豫东琴书”可是我们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谁听谁爱。 
 
    “豫东琴书”是发源于我市的一种地方曲种,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广泛流传于商丘、周口一带,经过历代琴书艺人的加工和创新,现已逐步趋于完美,该曲种节奏明快、音色纯正,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962年,“豫东琴书”正式命名之后,该曲种在我市发展很快,各县琴书艺人通过各种类型的汇演、艺术大赛等展开艺术交流,使“新二板”唱腔迅速扩大。为进一步繁荣“豫东琴书”市场,柘城县成立了以演出“豫东琴书”为主的柘城县说唱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豫东琴书演员,如韩巧莲、魏彩霞、朱云阁、魏洪超等,柘城县说唱团的“豫东琴书”演员曾荣获2次国家级艺术奖项、十多次荣获省级艺术奖项。 
 
    前身 
 
    对于“豫东琴书”曲调的形成、唱腔的完善及曲种的命名,还需从刘存礼说起—— 
 
    清朝光绪年间,在柘城县城东北10公里的瓦刀刘村,有个青年铁匠叫刘存礼。一天,东南乡(旧时柘城人称郸城、亳州一带为东南乡)琴书艺人大老李偕同他的妹妹到瓦刀刘村唱琴书,住在刘存礼家。刘存礼自幼喜爱唱戏,尤其喜爱琴书,便乘机拜大老李为师学唱琴书。他学会了《大红袍》、《八美图》、《刘天顺赶船》3部长篇传统琴书和《梁祝姻缘》等十多个琴书小书冒。3年出师之后,刘存礼便和其妻宋氏在附近村庄从事琴书演出活动,以养家糊口。刘存礼演出琴书的天赋极高,还拉得一手好曲胡和软弓京胡,尤其对音律悟性很高。后来,他听得河南坠子音律之美,感到传统琴书的主唱腔“凤阳歌”、“四句腔”比较平淡、节奏感弱,不利于表演和演绎激烈紧张的故事情节,于是就把河南坠子的音乐、唱腔揉进琴书,按照琴书的演唱规律改进了琴书的“二板”,创出新的音乐和唱腔,作为主基调进行应用,使琴书的唱腔变得更加悦耳动听,更具有节奏感和豫东地方特色,从而打造出新的流派。 
 
    刘派琴书脱胎于传统琴书,但与传统琴书既相似、又不同。相似之处在于演出形式及伴奏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伴奏音乐和唱腔结构。传统琴书的伴奏音乐以“凤阳歌”、“四句腔”、“快垛”等唱腔为主,节奏慢、韵律散、基调平淡,听起来让人感到乏味;而刘家所创的“豫东琴书”是把河南坠子的“大寒韵”、“小寒韵”、“莲花口”等加入到传统琴书的“二板”里,产生了“二板大寒韵”、“二板小寒韵”等,用坠子的音乐、唱腔作为补腔和调门,创新了板路,再加上琴书慢垛的补腔和调门,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称“新二板”。这种琴书伴奏音乐和唱腔,能让人感到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气势高昂,令人振奋,更能让人感到“豫东琴书”的旋律和唱腔之美。 
 
    后来,刘存礼把儿子刘文俊、儿媳马大婷等,也都引上了唱琴书的路。刘文俊通过家传,又把琴书的演唱技艺传给了儿子刘广会、儿媳董玉莲。他还先后收了刘美言、刘广元、王忠义等十多名弟子,向他们传授技艺,使琴书演唱队伍逐渐壮大。 
 
    现世 
 
    1962年,刘家第三代家传弟子刘广会、董玉莲夫妇参加商丘地区首届曲艺会演,演出了琴书《梁祝姻缘》,时任河南省曲协副主席的司培敬、著名琴书艺人聂大桂、河南坠子大师赵铮等听后十分震惊,他们认为这种唱腔新颖,自成一派,于是大家商量,便把此种唱腔琴书正是命名为“豫东琴书”。至此,在清末由刘存礼独创,在豫东流传近一个世纪的琴书,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不听老想听,听了还想听”,“豫东琴书”因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十分受欢迎。为了丰富“豫东琴书”的内涵,刘广会、马忠臣等人以河南坠子和“豫东琴书”的唱腔,以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来表演长篇连台曲目,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门类。 
 
    1998年,我省曲艺作家张久来应邀至柘城采访并编写戏剧《黑老吉》时,受柘城县说唱团连台曲艺剧的启发,将《黑老吉》一剧的唱段全用河南坠子、“豫东琴书”、河洛大鼓等曲艺唱腔演唱,此剧经省歌舞剧院排演,在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中一炮打响,荣获一等奖。在张久来的启发下,2004年,柘城县说唱团正式把这种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唱腔为主的连台曲艺剧的表演样式定名为“坠琴剧”。 
 
    而“坠琴剧”的真正繁荣,功劳要首推朱云阁。朱云阁的唱腔吸收了河南坠子豫西、豫东等多种流派的精华,并借鉴琴书及现代歌曲的旋律演化而成。在演出时为了活跃气氛,她还时常巧妙穿插四平调、二夹弦、曲剧、道情等曲种的唱腔,让人听后时而感到浑厚凝重、耐人寻味,时而感到轻松活泼、旋律优美。这种唱腔独具风格,自成一派。“吃了饭,不刷锅,赶快去听朱云阁。”每到一处,朱云阁都很受听众欢迎。人们听起书来,常常如醉如痴,不忍离去,一唱两三个小时都不让刹戏。 
 
    朱云阁等演出的《勇斗歹徒》于2006年参加国家曲协举办的中部六省曲艺大赛荣获金奖。她主演的《家庭风波》先是于2006年11月在河南省第九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金奖,后于2007年11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艺术大赛,通过严格的初选、复赛和决赛,荣获“全国群星奖”,打破我市文艺作品冲刺全国“群星奖”零的突破。2009年,“豫东琴书”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朱云阁也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豫东琴书”传承人。 
 
    在朱云阁担任柘城县说唱团团长后,把送戏下乡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该团时常是分组演出,在春冬两季以演出大型古装连台戏坠琴剧为主,夏季将团体化整为零,一分多组演出“豫东琴书”。如今,说唱团年演出500场以上。今年,不仅将春节前的台口订满,还将明年春季的台口订到了农历四月二十。 
 
    前景 
 
    琴书以豫东口音演唱,地方特色浓郁,节奏明快,悦耳动听,而且演出阵容小,既适用于民间演出,又适用于小舞台演出。再者,“豫东琴书”品位高雅,要求演员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用心专一;演出内容要求正统、正派,不媚俗、不涉黄。这些特点使其入得了民间,进得了庙堂,拥有广泛的听众。 
 
    “但是,由于大气候的影响,‘豫东琴书’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作为“豫东琴书”资深研究者的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李树峰说,“‘豫东琴书’能取得如今的成绩不易,想获得进一步发展更不易。” 
 
    由于电视的普及以及歌舞等其他姊妹艺术对“豫东琴书”的冲击,使“豫东琴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些“豫东琴书”艺人纷纷改行,从业人员剧减,“豫东琴书”的演出队伍逐渐缩小。再者,“豫东琴书”的听众普遍老龄化,缺乏年轻一代的琴书听众,演出市场逐渐萎缩。 
 
    说到“豫东琴书”的传承问题,朱云阁也很苦恼。她说,现在基本上是青黄不接,她最小的徒弟已经20多岁了。由于从事艺术既要能吃苦又要耐得住寂寞,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付出,现在的孩子一毕业都外出打工,有谁还愿意吃这个苦受这份罪?虽然她每到一处演出,都挨家串户地问人家孩子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但回答愿意唱戏的却很少。 
 
    为繁荣“豫东琴书”的大计着想,朱云阁也在努力着。多年来,柘城县说唱团坚持到农村找市场、寻台口、赶庙会、搞演出,长年活跃在柘城、太康、鹿邑、淮阳等地。朱云阁在浙江温州“商丘文化温州行”文艺晚会上广受欢迎之后,也树立了对“豫东琴书”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的信心。 
 
    为培养新人,该团计划在柘城县邵园乡徐园西地新建一所戏剧学校。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选址及建筑图纸的绘制工作。 
 
    关于“豫东琴书”的发展,柘城县文化局局长邵建文很有信心。他说:“只要准确定位乡村市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挥好分散聚合灵活多变的特点,发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困境中闯市场、求生存、求发展,再加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豫东琴书’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祝福并期待着。作者:侯国胜  (原标题:新二板上滚珠玉 探访柘城“豫东琴书”的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商丘新闻网—商丘日报 时间:2010年10月1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