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槐店高跷:踩在困境与希望的夹缝中

2013/3/16 17:44:03 点击数: 【字体:

槐店高跷:踩在困境与希望的夹缝中
高跷表演“捉金鱼” 

槐店高跷:踩在困境与希望的夹缝中
高跷表演吸引众多眼球 

    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古代用于宗教祭祀仪式,逐渐从武术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表演。在沈丘县槐店镇大胡同槐店高跷的发源地流传着高跷起源的美丽传说。相传在早清时期,沈丘县城有一个清正廉明的知县,他把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城里人和城外人非常友好和睦,每年春节和元宵节都联合办社火, 互庆生意兴隆,盼望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不料,好景不长,清正廉明的知县调任后,换了一个昏庸的知县,他把办社火看做他个人发财的机会。这个昏庸的知县张贴布告规定,凡是进城或出城办社火的,不分老幼每人都要交钱。办社火的有人不交钱,他就下令关闭城门,挂起吊桥。但此举难不住聪明的城里人和城外人,人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其乐融融,让昏庸的知县无可奈何。
    
    据管理槐店高跷的槐店镇民间文艺协会会长宋长庚介绍,高跷也叫“拐子”,多为上好的柳木制作,在刨好的圆棍下侧凿上眼,装上踩板或踩棍,根据个人身材大小设置高低不一。表演分为双跷和单跷,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在表演形式上,高跷技艺性强,且活泼多样,并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被当地人称作“活动的舞台”。据《沈丘县志》记载:槐店高跷、旱船、竹马之艺术,产于清初,流传于大胡同,参与表演者有200余众,表演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且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盈余。
    
    历经演变推陈出新
    
    槐店高跷的管理者之一、年过古稀的刘天朋介绍说,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槐店高跷随着时代的变迁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不断更新内容, 达到与时俱进。把传统的民间戏剧和喜闻乐见的小品搬到高跷上,逐渐形成了槐店高跷欢快、火爆和粗犷的独特表演风格。槐店高跷从起源至今,已发展11代艺术传人。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从最初县志记载参与高跷表演者最多的200多人,现在参与人员只有100多人。年纪最大的表演者要数槐店高跷的第9代传人朱文秀。他今年已是76岁高龄,但对高跷表演仍是宝刀不老。年纪最小的高跷表演者李明今年才11岁,对高跷的表演悟性很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台柱子。目前,槐店高跷表演者有130多人,男女老幼都有。他们都是义务演出,不索取任何报酬。每到农历正月,一长排高跷队,在腰鼓、响锣、铙钗等打击乐队中穿街而过。一 般高跷表演者有六七十人,分为两个梯队。身高的踩低跷,身矮的踩高跷,表演者的打扮是传统戏装。由开路棍或大旗打头儿,随之便出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济公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高跷队沿县城东西南北四关边走边演,巡回一圈行程达1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在沿街表演时,沿途的商铺和居民有的在 门前放一张桌子,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也在此稍做逗留,表演答谢。由于高跷表演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精彩动作出 现,当地人认为不看完整的高跷表演是一种缺憾。
    
    槐店高跷表演中场是以戏曲形式进行表演的,如《杨家将》、《寇准背靴》、《四郎探母》、《花木兰从军》等经典戏剧都被高跷表演采用。但最吸引眼球的 是“拉犟驴”、“捉金鱼”、“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节目。“捉金鱼”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 由4个男女合作表演,在两张叠起的方桌上再加一把椅子,男演员站在椅子上,两侧有两个男演员相辅,女演员则手持金鱼引诱男子捉金鱼,男演员先从椅子下到上 面的方桌,再到第一个方桌,然后在地上匍匐着身子捉,难度较大。“拉犟驴”则由4个男子表演,两个男子钻进道具支撑驴皮,一男子牵驴,另一男子在后边用鞭 赶,犟驴就是不动,随后在地上打滚,再站起来,后面赶驴的骑到犟驴身上。在此节目中,表演者需踩着高跷完成“蹲走”、“翻身”、“越头跳”、“后滚翻”、 “单腿跳”等一连串高难度动作。
    
    据槐店高跷第10代传人李木介绍说,槐店高跷也在随着时代而变迁。如在解放初期,高跷队的演员身着八路军服装,到各地慰问演出,受到部队首长的好 评。在沙河槐店闸开工建设时期,为鼓舞挖河工士气,高跷演员连续数日利用河工们休息时间为他们进行精彩表演,让河工们鼓足了干劲。此外,槐店高跷还在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出场表演,让当地群众饱尝文化大餐。
    
    培育后人薪火相传
    
    谈起对槐店高跷继承人的培养,槐店镇民间文艺协会副会长李宪胜侃侃而谈,他从槐店高跷的发起,到各代传人的绝活都了如指掌。槐店高跷从发起至今有 300多年的历史,累计从事或参与槐店高跷表演的人数达2000人之众。在第6代传人之前,高跷艺术在原汁原味地流传。然而从第7代开始,高跷艺术的表演 队伍有所消减,而且许多经典节目演变得没有以前精彩。究其原因,是那代人松懈了对高跷精湛艺术的追求,几近断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李宪胜还向记者讲述了槐店高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险些失传的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暴风骤雨里,高跷队也停歇了几年。当时的高跷 道具被遗弃在一间废弃的仓库里,因其地处偏僻,所幸未被红卫兵发现。槐店高跷的第9代传人李中等老艺人凭着对祖先文化遗产的酷爱,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悄悄 将高跷道具保存下来。
    
    近年来,保护文化遗产的春风赋予了高跷这株根植于民间艺术之花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几位热心于民间艺术的 离退休老干部凭着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酷爱,对槐店高跷进行了复活性拯救。退休干部宋长庚、刘天朋、李宪胜3人都是年过古稀之人,他们为了专心扶持槐店高跷, 成立了槐店镇民间文艺协会。3人联合出资设立了槐店高跷发展基金,由宋长庚任协会会长,刘天朋、李宪胜任副会长,共同推动槐店高跷的发展。
    
    去年秋天,为给高跷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传承这一民间文艺之宝,在槐店镇民间文艺协会的组织下,由协会班子成员主持,举行了隆重的首届槐店高跷学员拜 师会。会长宋长庚向高跷艺人颁发了槐店高跷艺术教练员聘书。新学员们以传统方式向老艺人行拜师礼,老艺人则向新学员回赠授徒礼。这些经考核推荐选中的15 名新学员,年龄分别在10岁至20岁之间,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具有扎实的武术功底。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高跷演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体质弱、艺术创 新能力差的状况。拜师收徒培训打破了过去一个师父只教一个徒弟的固定单传模式,改变为旱船、竹马、高跷艺术同时传授。
    
    传统艺术面临困境
    
    在采访中,记者与槐店高跷的管理者、表演者、道具制作者以及打击乐器者进行深入访谈,从他们的言谈中,也得知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和阻力。
    
    槐店高跷第10代传人贾建华谈起高跷未来的发展感到很无奈。他说,尽管高跷艺术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为传统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但是,槐店高跷这一民间艺术确实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直接制约着该项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在不久 的将来槐店高跷很有可能自生自灭。其首要困难是经费问题。高跷发展基金仅能解决制作道具问题。目前,支撑高跷义务演出的唯一费用来源就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 持。高跷队在表演前夕,表演者就分头到一些企业和工商户那里去争取赞助费,有时收取的赞助费还不能支撑表演费用。
    
    在槐店高跷队伍的100多人中,无论男女老幼,大伙是不要一分钱报酬的,完全是义务演出。高跷队的骨干力量之一李如意,家里开着一个小卖铺,因为人 手少,小卖铺的生意全靠他一个人看管,有时演出一连出去几天,生意就耽误几天。虽然生意上的收入少了,但能为居民带来快乐是他最大的收获。
    
    其次,高跷队伍的年龄结构也需要尽快改善。眼下,能进行高跷表演的中青年人不到三分之一。这些人由于生活负担重,参与演出时间少,有的就放弃了表 演。这就使得高跷在人才和年龄结构上有些青黄不接。再者,高跷的传统技法急需改进。一些酷爱高跷艺术的表演者急需到河北、黑龙江等高跷之乡去交流,去学习 新技法,但由于受资金限制,无法成行,致使槐店高跷只能在狭小的圈子里发展。
    
    核心提示
    
    在中原大地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大花园中,高跷以其高难度的技艺表演,成为一朵奇葩。沈丘县槐店镇的高跷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 历史。它是在古代祭祀、庙会等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精心编排和改进形成的。它汲取戏曲、武术、杂技、舞蹈四门艺术形式的精髓,自成体系,塑造了 一批高跷所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槐店高跷以其欢快、泼辣、粗犷、豪放的动作特点,加以英武、豁达、乐观的气质,以及朴实风趣的表演风格,成为一种独 树一帜的民间文化艺术。今年2月27日,沈丘县槐店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结束语
    
    从5月6日至今,本报对太康张集杂技、扶沟吕潭唢呐、西华西夏曲艺、项城官会响锣、沈丘老城镇顾家馍及沈丘槐店高跷6种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进行了探 源报道。借此,我们知道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兴盛。在赞叹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当今面临的后继乏人、经费不 足等问题。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困难,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一定会绽放出比以往 更加绚丽的花朵。(原标题:槐店高跷:踩在困境与希望的夹缝中)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周口晚报 原文时间:2009-6-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