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婉约道情,腊月正月连轴转

2013/7/26 16:45:54 点击数: 【字体:

婉约道情,腊月正月连轴转

婉约道情,腊月正月连轴转

    河南的三个“天下第一团”,怀梆我是在乡村舞台上看的,宛梆我是在县城大街上看的,相比较而言,太康县道情剧团演出地点最“奢华”,我是在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看的。

  2010年1月31日,农历腊月十七的下午三点,轩辕堂奢华的宴会厅舞台上方挂着“太康籍在郑工作代表联谊暨建设家乡恳谈会”条幅,这是一场由太康县政府组织的联谊会。

  着西装打领带的剧团乐手们已守在舞台上,乐手们或翻谱或调试乐器,他们的脚边是磨破了边角的乐器箱。台侧,摆满演员的箱包和大小塑料袋,十几个演员正化妆换装。他们神情兴奋好奇,略带一点点拘谨。

  联谊会上,有道情名段《双拜寿》、《访苏州》等的清唱,有道情名剧《前进路上》、《状元吟》中的折子戏。一个半小时节目紧凑热烈,不乏精彩。

  我第一次听道情现场演唱,惊讶地发现,在大锣大鼓粗喉咙大嗓的诸多河南民间戏剧中,还有这种清浅如水、婉转流畅的乡野小戏,有南方小戏花鼓戏或黄梅戏的味儿。它像民间印花土布,土气而清爽。

  在华丽的轩辕堂上看道情,如同织锦缎盒上托着蓝花碗,内容与形式虽不相称,但道情却不显土气寒酸。正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专家杨扬评价的:“经常听豫剧越调等大剧种,像吃好面馍,不稀罕了。一换道情这种杂面馍,觉得特别新鲜好吃,听着特别入耳。”

  2001年,戏曲理论大家郭汉成看过道情在北京长安大剧院的演出后,评价道:“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比黄梅戏还好听。”

  张天印的台历:“越到年跟前越不安生”

  轩辕堂演出令道情演员难忘,“我们今天一到这儿,我说今天在这演出是上天堂了,多少年不遇见一回。我们在农村演,下着雪,冻得靴子都穿不上。住麦秸窝,还住过羊圈,肮而吧脏。有的房子没门没窗户,打扫打扫也住了。干这一行,就是个苦事。”剧团著名演员李艳玲道。

  在艰苦的演出条件下,太康道情剧团近些年每年演出多达四百余场,在全省县级团里数一数二。从头年腊月直至次年四月,一个演出季下来,就要演三百七八十场,尤以春节前后最忙。“越到年跟前越不安生。人家往家跑,咱是往外跑。”李艳玲道。

  这种繁忙,对于一个自收自支的剧团绝非坏事。团长张天印认为,“一场戏2000块左右,一年400余场,活得可以”。他说:“演出收入,去年创造了道情史上最高纪录。团里实行多劳多得分值制,一个主要演员,去年一年演下来保证挣两万左右。”他认为,就这一点而言,“目前是道情史上最好的时期”。

  和内乡宛梆剧团、沁阳怀梆剧团一样,1992年,太康道情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但当时,演出市场极度低迷,全年只有100场左右的演出,一个春节演出季,也就能演五六十场,一场戏挣200块左右。“那时人们向往的是唱歌跳舞,但新鲜劲儿一过,大家还是喜欢老玩意儿戏曲,所以戏曲这几年复苏了。”张天印分析道。

  在张天印的行李中,我偶然发现一本台历,上面清晰记录了剧团从腊月初一直到元宵之后的演出备忘,清晰勾勒了这个“天下第一团”过节的繁忙:

  腊月初一: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分配,确定演员参与《梨园春》演出。

  腊月初二至初六:去通许万彩镇演出,上午10点出发,晚上演《访苏州》。“当地六天大集,我们用流动舞台车在集上演出,反响很好。起会赶集,是春节演出的重头戏。有些地方,看我们唱得好,会连请我们四五年。像开封卜里寨庙会,农历二月十几的庙会,曾连请了我们四年。”张天印讲道。

  腊月初七至初十:太康有两个台口,一家过三周年,一家结婚,因此团里“破班”(分成两个演出队)演出。

  腊月十六:上午在太康朱口李菜园为一家“还愿”演出。“唱的是《白玉楼》上下部,共两个半小时,唱完我们就往郑州赶。”张天印道。

  腊月十七下午:剧团在郑州会展中心演出。就是记者在文章开头讲的那场演出。

  腊月十八至腊月二十:赴扶沟剧场进行营业演出,每天两场。腊月十九还要抽出一天到淮阳为某家结婚演两场。

  腊月二十二:到太康某宾馆参加团拜会。

  腊月二十六:参加新蔡县春晚演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参加太康乌头苏墩一老人八十大寿,每天演两场。

  腊月三十:参加广场演出。

  张天印道:“进了正月之后,演出就更频繁了。”

  正月初二至初四,剧团在太康马头苏墩演出,既有过寿又有过周年的。

  初六至初九,剧团去漯河森林公园演出,每天两场。

  初十至十一,通许演出。

  正月十三至十八,剧团在太康王集斧头岗演出,逝者过三周年,总共演十场戏。“过三周年和过十周年,写戏的多。很多是老人过世时家里穷,后来子孙有钱了家里就过。还有些是老人过世时提过要求。要满足老人的愿望。”张天印解释道。台历上几乎反映出演出的所有类型:结婚、过寿、过周年、起会、还愿、政府晚会和营业场所演出,等等。“还有没事干摆阔‘唱闲戏’的,原来混得不好,现在‘光棍’了,就请台道情给乡里乡亲们看看。”张天印道。

  从台历上,我看到太康道情剧团演出地点从周口地区辐射到通许、漯河等周边地区,即豫东和豫中地区。

  透过这份台历,清楚地反映了太康人“大河风土,自秋成以后,冬月以至新春三四月间,无处不以唱戏为事。”剧团在通许所演的六天大戏,也反映出豫东地区“贸易集会,然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不闹,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甚矣,戏固不可少……”

  老百姓的迷恋:“再说攀筋我打毁你”

  豫东豫中老百姓对道情十分痴迷,过大年时,“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太康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

  道情戏很像赵本山的小品,笑话戏多,“鞋筐子戏”(生活类小戏)多,多的是《卖拐》、《卖车》、《不差钱》般的通俗节目。它以生旦丑为主,生俊旦靓丑逗,载歌载舞,表演非常生活化。豫剧《朝阳沟》中拴保的名唱段:“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就像交响乐在一定语境下不一定能干过赵本山小品一样。“多大的团和道情对戏,也不一定能占上风。”张天印道。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在漯河三家对戏,一家是市级豫剧团,一家是申凤梅老师带的越调剧团,一家是道情,三家掉角拉场子(唱对台戏),放炮后同时开戏,再放炮同时刹戏,看谁家台跟前人多。刹戏一看,豫剧团台前没人了,让道情给拉走了好些。申老师开玩笑说她都有点怯劲儿。豫剧团演的是‘三国戏’,老百姓有些看不懂,道情演家长里短‘鞋筐子戏’,一看就明白了。”剧团里67岁的名丑王永田先生讲道。

  王永田和团里66岁的导演胡金山,共同给记者讲了道情过年演出的趣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团在安徽亳县唱过年戏,戏园子里坐票站票都卖空了,观众挤住大门不愿意。团里只好在戏园子外电线杆上扯了个喇叭,电线杆下坐得满满的,深更半夜还有百十人围坐在下面听戏。

  有个非亳县籍观众听到兴头上,一拍大腿:“这戏唱得攀筋呀!”“攀筋”在亳县周边地区是“好”的意思,但在亳县意思是“不好”。亳县人不愿意了:“再说攀筋,打毁你。”

  在亳县演出时,戏园子旁边卖焦馍小苏肉羊肉汤的都会留下最好的肉和汤不卖,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给剧团留的。”“你去吃他们喜欢得很,少卖钱都是高兴的。”王永田说。剧团离开时,卖包子的小贩担着包子撵到演员车前,硬往大家手里塞包子。

  还是这一时期,有一年太康道情剧团在许昌过年演戏,戏园子是大棚式的,两头有竖棍顶着,观众把棍子都挤倒了。

  在太康,过年演出更不用说了,老百姓做好饭就去叫,啥好吃的都给演员送,连酱豆都给送来了。

  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后的低迷后,近几年,随着戏曲热升温,剧团甚至有“粉丝”跟着团跑。“2008年,有西华和新乡的两个女孩,看电视上演道情,迷上了一个女演员,两个人开着车,团演到哪儿她们跟到哪儿,跟了好几个月。”王永田说。

  道情是土生土长的剧种,在豫东豫中一带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图为太康县道情剧团在农村演出时的场景。翻拍图片记者李文波摄

  在郑东新区的演出,对太康道情剧团来说是极罕见的事情。因此,演员化妆和演出都格外认真。□记者盛夏文图【原标题:“天下第一团,终于过大年”系列·道情篇 婉约道情,腊月正月连轴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0年03月26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河南郸城拯救濒危地方戏坠剧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