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汝瓷因你,如此美丽 ——汝瓷大师孟玉松的四十年浓浓汝瓷情

2014/8/7 16:39:46 点击数: 【字体:

    “汝河岸边,水流湍急,一个瘦小的妇女手扯着大儿子,怀抱着小儿子,趟着冰冷河水,艰难地前行……”四十年过去了,这个画面却始终定格在汝瓷大师孟玉松的脑海里。自那时起,她和广大科研人员一起投身汝瓷恢复事业,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先后恢复了汝瓷天蓝釉、豆绿釉、月白釉及天青釉,让失传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制作工艺重返人间,使一代名瓷得以重放异彩…… ---题记
  
    2012年7月21日,以“引领由富而雅的生活品味”为主题的“名窑之首,绝世大美——孟玉松汝瓷品鉴会”

    在中外首工美术馆隆重举行。活动期间,各地受邀的瓷艺大师、鉴定专家及藏友们一起探讨汝瓷的前世今生,求解其千年来断代之谜,品鉴当代汝瓷的文化艺术价值。活动现场如同汝瓷的世界,孟玉松的重要汝瓷作品在此“群英”荟萃,一展当代汝瓷的绝世大美。

    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瓷器便扬名四海,汝窑更是其中的一朵瑰丽奇葩。自唐代以来,随着青瓷技术日臻成熟,汝州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制瓷中心,汝河两岸窑火连天,绵延近百里。至宋代,汝窑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艺、极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釉色、釉质受到宋时宫廷的宠爱,成为宫廷御用瓷器。后来,由于宋金战乱,汝窑被毁,技艺失传,使这一民族瑰宝断代800多年。

    根据周恩来总理恢复五大名窑的指示,自1973年以来,孟玉松等科研人员投身汝瓷恢复事业,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先后研究成功多项汝瓷生产技术:1983年恢复汝瓷天蓝釉;1984年研制成功汝瓷豆绿釉;1987年恢复汝瓷月白釉;1988年研制恢复汝瓷天青釉。使失传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制作工艺全面恢复,一代名瓷得以重放异彩。

    由于在汝瓷恢复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孟玉松先后受到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作品也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汝瓷大师,了解一个汝瓷女传人光环背后的更真实的孟玉松。

   饱受苦难与磨砺,领悟人生真谛

    任何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具有天赋与勤奋两个要素。孟玉松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这个真理。孟玉松出生于1942年4月,自小家境贫寒,坎坷的生活经历培养了她直面困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1958年,临汝县(今汝州市)大炼钢铁,急需化验人员。县政府从临汝县一高抽调了数名学生到县钢铁化验室工作,他们在郑大化学系一位教授的培训下,熟悉了化验程序。刚刚16岁的孟玉松聪明好学,尤其对硅酸盐无机化分析情有独钟并很快掌握其技术,成为这批化验员中的佼佼者。1960年,钢铁化验室解散之后,她留到了县科委工作。

    人生的路总是曲折的。1963年,县委精减机构和人员,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孟玉松因此返乡。当时,她的父母因饥饿患上了浮肿病而双双下世,丢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万般无奈之时,孟玉松找到了临汝县教育局。教育局领导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将她安排到骑岭公社王庄大队教书。临行之前,经别人撮合,她和同是父母双亡的街坊王宣智结为夫妻。

    机会终于来临。为了恢复汝瓷,1970年,临汝县筹建了一个汝瓷厂,厂里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由工人郭遂担任技术组长。郭遂按照历史资料记载,跋山涉水,在临汝县的古瓷窑场遗址、宝丰的清凉寺、段店窑场遗址和鲁山的花瓷窑场遗址进行勘察,对捡到的部分瓷片进行研磨分析。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更没有科学的数据分析,每次试烧都是凭感觉进行。为了加快汝瓷研究步伐,临汝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抽调专业人员帮助郭遂。

    具有化验室工作经历和分析化验技能的孟玉松成为最佳人选。

    当时临汝县的化验人员属于凤毛麟角,汝瓷厂又设在偏僻的山区,要让一个女同志放弃安逸的教学工作,到地处荒郊野岭的工厂上班,是否能做通她的工作,县领导心里直犯嘀咕。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孟玉松一听说要抽调她参与汝瓷研究,竟爽快地答应了。孟玉松说:“汝瓷烧制技艺恢复是周总理特别关注的事,咱还有啥条件可讲,只要能出上力,帮上忙,就是把我孟玉松碾成末儿,扔到窑里烧成汝瓷我也愿意。”第二天,她就扯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趟过冰冷湍急的汝河水,来到汝瓷厂正式上班。

   临汝县汝瓷厂地处蟒川公社虎狼爬岭上的严和店大队,距离孟玉松家20多公里。每天上下班,孟玉松都要扯着大儿子,背着小儿子坐班车,如果赶不上班车,就得步行。去严和店要途经汝河,背着两个孩子过河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汝河发大水,差一点把大儿子冲走,过去河后,孟玉松坐在河边大哭了一场。尽管这样,她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放弃恢复汝瓷烧制技艺的梦想。

    执著理想与追求,恢复断代八百载神秘釉色

    汝瓷失传800多年,要让它重放异彩,难度可想而知。过去的制瓷师傅大多不识字,配料虽然配得很好,但是这一碗那一瓢,全靠师傅的经验。

    到汝瓷厂上班之后,孟玉松首先想到的是着手筹建化验室。为了学习制瓷知识,她和厂里的老工人一起跳进泥坑里,仔细琢磨生产汝瓷的各个环节,然后分类汇总,把师傅们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逐一规范化、理论化,形成文字资料记录在册,并逐步投入批量生产。经过一番努力,第一次生产出来的100多件汝瓷产品,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上被外国人一抢而空,这更加坚定了孟玉松研究和恢复汝瓷的信心。1974年底,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建成,孟玉松与郭遂等技术人员也相继进入新厂工作,汝瓷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汝州境内,汝窑遗址星罗棋布,为孟玉松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常常想,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物资运输大部分都是靠人挑、牲口驮,烧制汝瓷的原料一定离窑址很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孟玉松和郭遂等技术员开始对大峪、蟒川等地的80多座古窑址进行考察。他们从古窑址附近找原料,拿回去化验、分析,然后同古瓷片的化学成分对比。经过上千次的实验,苍天不负有心人,1983年天蓝釉研究成功,1984年汝瓷豆绿釉面世。这两项成果的研究成功,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1983年10月,24名国内古瓷专家云集汝州,对天蓝釉和豆绿釉进行了技术鉴定。技术鉴定会后,轻工部科学研究院与河南省科委又联合向汝州下达了恢复汝官瓷这一科研项目。

    历经千折百回,终圆梦汝官瓷

    “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没见过宫廷用瓷,何谈恢复?要恢复宫廷用瓷,孟玉松想到了北京故宫。为研究瓷器,孟玉松没少往北京故宫跑。然而,那些盖世的瑰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她只能在数米之外,隔着玻璃远望,孟玉松多想真真切切地近距离地看一眼汝官瓷呀。她的愿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几位古陶瓷专家的帮助下实现了。

    1986年春,在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单独向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开放。在数名馆藏人员和几位专家的陪同下,孟玉松近距离见到了梦寐已求的宋代汝官瓷绝世珍品——弦纹尊。

    那一刻,孟玉松的激动之情无法言表。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弦纹尊,入神地品味着它的韵味。弦纹尊青中泛绿,绿中泛青,开片均匀,柔和典雅,那种颜色让孟玉松忘不了。怎样找一个参照颜色回去便于研究呢?孟玉松灵机一动,来到大栅栏的布匹市场里,开始到处寻找与汝官瓷弦纹尊颜色接近的布料。她在那里转了将近7个小时,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种与汝官瓷颜色十分接近的棉布。她欣喜若狂地买了两块方巾大小的棉布,匆匆赶回了汝州。
回来以后,孟玉松以布料的颜色作比照,对各种釉色的配比进行了调整,反复进行烧制,实验到40号的时候,她拿着烧好的瓷器到故宫请专家鉴定。专家们用“有点味道了”评价她的作品。从专家的眼神中,孟玉松知道这次没有成功。

    但她没气馁。回来后,孟玉松又重新制作配方,一直到1987年,配方调整到91号时,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天青色终于出现了,这就是后来天青釉的雏形。实验品再次烧出来之后,孟玉松又带着几件瓷器进京,她找到了古瓷专家耿宝昌和刘伯昆。两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验品的颜色还有差距,汝官瓷里含有玛瑙,不妨将玛瑙加进去,看能否提高釉面的滋润程度。耿宝昌还建议:“如果能找到汝官瓷的碎片,研末分析的话,能少走很多弯路。”

    汝官瓷片只有冯先铭先生手里有一块。这块瓷片,经轻工部研究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两家借去多次做化验分析,残存的只有指甲盖大小。事后,冯老用一个有机玻璃盒装着,轻易不再示人。孟玉松硬着头皮找到了冯老。了解原委后,冯老把瓷片拿出来让她观看,并把自己数十年来研究汝官瓷的资料提供给了孟玉松。

    借助这些资料,孟玉松又调整了8个泥料配方,同时釉料也在改变,试验到222号配方,经过百次试烧,最终烧制出莲花碗、圈足洗、细颈瓶、弦纹尊4件汝瓷。她再次来到故宫,找到了耿宝昌。看过烧制样品后,耿玉昌非常高兴地说:“成功了。”

    之后,孟玉松又拿着烧制的汝瓷,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做检测分析,在做色度分析时,专家将古瓷片和仿制品一起放在专业仪器上检测,仪器启动后,孟玉松看到,显示屏上画出的两条色度曲线几乎重合。然后又进行了泥料、釉料、抗拉等10多项检测和28种微量元素的分析,最终确定仿制品瓷片接近宋代时期。

    一石激起千层浪。汝官瓷的研制成功,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关注。1988年,汝官瓷鉴定会在汝州市隆重召开,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消息。与会专家称:汝官瓷古老工艺重放异彩,汝州人已成功掌握了其胎釉配方和烧制规律,断代800多年的汝官瓷,今终有传人。

    坚守淡泊与宁静,登上汝瓷艺术巅峰

    1988年,孟玉松出席了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在西花厅,孟玉松给邓颖超送上一件汝官瓷八卦鼎。当时,她激动地向邓颖超汇报说:“我们完成了周总理生前的嘱托,失传800年的汝官瓷,终于重见天日了。”82岁高龄的邓颖超饶有兴趣地观赏着汝瓷,带着欣赏的目光对孟玉松说:“你是我们妇女同志的骄傲。”

    孟玉松没有辜负邓颖超的希望,她研制的产品多次获得金奖和一等奖并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和澳大利亚博物馆等国内外院馆收藏,她的研究论文也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1993年,孟玉松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五十周年和人民大会堂落成四十周年珍品纪念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她创新研制的汝瓷发光釉,200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10年8月13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上,孟玉松被评为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并入选2010年中国陶瓷艺术界十大新闻人物。

    从1988年首次恢复汝官瓷至今,已有25年了,但作为中国汝瓷的一代传人,71岁的孟玉松把汝瓷的研制真正达到宋代汝瓷的烧制水平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力争把汝瓷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今日汝州(2013-12-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