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黄帝之根在禹州

2013/10/17 14:12:55 点击数: 【字体: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们都习惯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然而为什么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许多人说不出个根由。若说到黄帝的身世、黄帝同禹州的关系,或许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黄帝的父亲
   

    黄帝的父亲叫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标明黄帝是有熊国国君少典的后裔,也标明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
   
    有熊部落居住在什么地方呢”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候,大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山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记述的非常详细: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从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头,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 ,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省、市、县、乡的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内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禹城西北逍遥观现存石碑一通,上写:“城西北四十里逍遥观者,有熊氏之遗迹也。”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这大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因此,史称“禹州古为黄帝之墟”,绝非无稽之谈!

    黄帝的出生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说,原始社会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黄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  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三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水为姓,姓姜。
    
    再说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在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之后,便也以姬水为姓,名叫姬云。

    炎黄联盟
    
    炎帝姜榆罔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成为渭水流域最有实力的部族。于是,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北、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
    
    黄帝姬云长大之后,身高九尺开外。他为人敦厚朴实,好施仁义,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姬河两岸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物产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见他好行仁义,以邻为友,能团结人,就纷纷前来投奔归顺,使有熊部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巫师说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
    
    当时,长江流域也涌现出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领叫蚩尤,兄弟81人,个个能征善战,强悍凶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锋利武器。蚩尤性残暴,喜搏斗,见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与炎帝争抢地盘,大战于陈州,炎帝力不能敌,败走山东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败退到河北阪泉;蚩尤继续追击,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时涿鹿已是黄帝部族的势力范围,便派使者说服炎帝归顺,炎帝不听,反而与黄帝大战于阪泉,结果三战三败,只得归顺黄帝,遂订盟于邙山,共讨蚩尤。黄帝亲自带兵出战,率领以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  (chu初)、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向蚩

    尤猛攻。传说蚩尤是“铜头铁额,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难以制胜。然而黄帝部族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也早已发展了采矿和冶冻,平时操练兵马用的都是铁制干戈,所以对蚩尤的“铜头铁额”一点也不以为奇。蚩尤眼见杀得难解难分,就施展魔法,以鼻孔喷出团团浓雾,刹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一直延续了三天。黄帝的部众一时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军心开始浮动。蚩尤的部众则精神大振,乘势凶猛冲杀。黄帝当即命令风后制作了一辆指南车,车上站着一个铁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黄帝部众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顿时情绪激昂,奋力冲出重雾,直杀得九黎部族“尸横遍野,血水漂杵”,最终擒杀了蚩尤。

    黄帝的功勋
    
    黄帝战败蚩尤之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纷纷归顺黄帝,黄帝便在釜山大会天下诸候(即部落酋长),被推举为天子,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不朽功勋。同时制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图腾标帜,也就是旗帜。当时有人建议仍以有熊部族的“熊”为图腾,黄帝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以“熊”为图腾将伤害新归顺的各部族的感情。为了团结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鳞,以龟尾为尾,以狮头为头,以鹿角为角,以鹰爪为爪,并命名这个表示各个部族大团结的新图腾叫“龙”。后世所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
       
    史载“黄帝三十而婚”。他选妃重在功德,而不重容貌。他有四个妻子,数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劳最大。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嫫母发明了缫丝、织布。在她们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摆脱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软、温暖、华丽的衣裳。
    
    黄帝很重视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命仓颉造字;命伯高采矿炼铜;命宁封子制陶器;命赤将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车;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róng荣)定历法;命隶首兴算数;命伶伦选音律;命荣猿铸钟;命羲和与常仪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命歧伯与雷公编医经;还有宫室、器皿、棺椁(guǒ果)等许多发明,所以后人赞誉他“能成命百物”。尽管许多发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非常原始简朴,但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由长期蛮荒愚昧的状态中逐步过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时刻,能以高度的勤劳与智慧发明创造出那些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该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贵啊!何况,有些发明,经五千年历史考验,至今仍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甚到成了全球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

    黄帝的遗迹
    
    黄帝在禹州遗迹很多,大体分布于南、北、中三个区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现存有黄帝的各种遗迹几十处,被称为“黄帝遗迹群”。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无鬼篇》中记载了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童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心想:“连经常见到大隗的牧马童子都这么有见识,大隗的学问可见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贤若渴,急忙拜别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黄帝回来再找牧马童子时,已经找不到了。从此这条沟便叫做马沟,即今浅井乡马沟村。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石砌窑垌,南北主街长300米,居民近200户。这里至今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故事。正因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峰躜涌,所以叫“大隗层峦”,自古为禹州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响深远,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
     
    具茨山下有一条河叫具茨河,发源于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而注入清潩河,也叫潩 水,就是史书记载的姬水。古代同音假借,以 潩 (Yì)代姬(Jì),演变成了潩水。
    
    据说这里就是黄帝幼年同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后写的《水经注》里说:“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灵芝就是其一种。如今,在具茨山向阳坡的山半腰尚遗存有一个天然洞穴,群众叫它“神芝洞”。传说黄帝曾在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辑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图谱,流传于世间。
    
    《庄子·在宥篇》还说:“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浅井与苌庄两乡交界处,东西走向,海拔669米,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竞峙,岗岭交错。广成子是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给本氏族群众治病,需要到圆丘山采一种药,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广成子就教他一个方法,把周身涂满雄黄,众蛇闻而避之。后来,广成子隐居崆峒山,修道而成仙。黄帝立为天子后,听说广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广成子于是便传黄帝以“自然”之经,告诉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善调阴阳,使之和畅,即可安民强国。黄帝死后,便有《自然经》传世。黄帝暮年,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带了元妃嫘(léi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娘娘蛋坡”和’大仙观”等许多遗迹。

    司马迁说: “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这四位重臣当中,有三位都脱颖于禹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
    
    风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尽了天下尘垢。梦醒之后,黄帝自忖道:“风是号令风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还在,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可以帮助我执政吗?”于是他四处访贤,终于在龙门沟访得了风后,封他为相,统领攻战。风后遂制五旗:东方是青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黄龙,用以区别各部,打起仗来井然有序,攻守自如。现在无梁镇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由“风王山”演绎而来。后来风后的食邑也封在这里,所以禹州城关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风阁”,表示迎送风后的意思。
    
    力牧其实就是黄帝马沟问路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当时黄帝见他小小年纪却颇有见识,而且谈吐不俗,自觉非常惊异。待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弩,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上万群羊者,善牧也,莫非正应在那牧马童子身上?他应该就是姓力名牧的人。”于是访得力牧,进以为将,为黄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城东北16公里馒头山北侧、洪河东岸的大木场,传说就是当年力牧放羊的大牧场。后来人们砍伐山上的树木在牧场停放,等汛期洪水来了,利用洪河(即今红水河)外运,这里便叫成了大木场 。
    
    大鸿部落据说原本住在今鸠山乡大鸿寨风景游览区。“坷垃垛”就是大鸿先民们抵御外来入侵者留下的遗迹。位于大鸿寨山东南30公里的鸿畅镇,则是大鸿部落东迁后的聚居地。

    具茨山是黄帝屯兵聚将、访贤问道的军事根据地。大鸿、大隗、风后、力牧、常先等黄帝重臣,在山上都设有兵塞。具茨山主峰为大鸿寨,海拔788米,是大鸿屯兵处,地势险峻,万夫莫克。再往东是风后顶,海拔765米,是伏牛山脉最东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东,广袤的豫中、豫东平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称。
    
    风后顶南坡至今保留有风后城城墙十余华里。城墙依山势而建,全部用石块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伟,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沿城而上,还时时能够看到大片大片当年营盘遗留的断壁残垣,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顶还保留有“黄帝御花苑”、“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访贤石”和与黄帝有关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 自然景观。
    
    据史书记载,至迟在春秋晚期,人们就开始在这里举行登山拜祖活动。寺、庙、宫、观等祭祀纪念建筑历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逍遥观等,均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顶的轩辕庙大殿,全部建筑构件均为石料:石墙、石梁、石柱、石椽、石檩、石窗……殿内陈列黄帝塑像,上悬两块匾额,一块是“人文初祖”,另一块是“功德齐天”。
    
    许多海内外游客参观过具茨山游览区后,无限感慨地说:“具茨山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是炎黄子孙登山祭祖的最佳去处!”

    注:

    ①《中国神话资料萃编》  袁珂、周明编  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版

    ②《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著  商务印书馆  1958年影印本

    ③《中国历代帝王录》  杨剑宇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④《炎黄二帝历史考略》  黄帝文化研究会编  《河南旅游》1991年第4期

    ⑤《黄帝故里·故都》  乔志敏  《河南旅游》1991年第4期

    ⑥《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袁珂编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⑦《神仙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⑧《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地图出版社  1982年版

    ⑨《黄帝故里文化》  刘文学等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⑩《禹州名人名胜》  郭水林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版
 
    ⑾禹县志》  王  林纂  1935年版
 
    ⑿ 《禹州市地名志》  沈林昌等(内部资料)  1988年版
 
    ⒀《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⒁ 《炎黄氏族考》  王献唐  齐鲁书社  1985年版

    ⒂ 《黄帝故事地望考》  钱穆  载《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

    ⒃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科学出版社  1964年版

    ⒄ 《炎黄源流史》  何光岳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禹州网(2013-05-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