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许昌

兴国寺塔:默默无闻的历史见证者

2013/12/24 15:34:32 点击数: 【字体:

 
    塔,最早是为埋藏和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遗骨而建的纪念性佛教建筑,首创于古代印度,在西汉末、东汉初随着佛教文化艺术一起传入我国。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和文人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印度佛塔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各种中国式宝塔,成了振兴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

  在鄢陵县马栏镇马栏村,就有一座千年古塔——兴国寺塔。远远望去,兴国寺塔虽历经风雨的侵蚀,但依旧高昂着头颅,挺拔起腰杆,巍然屹立,迎送着每一个来访者。古塔的存在,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科学技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及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提供了宝贵而详尽的实物史料。目前,兴国寺塔正在申报第七批国家级保护文物。

  巍峨千年 建筑瑰宝

  兴国寺塔历史久远。据塔刹铭文记载,兴国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鄢陵县志》记载:“兴国寺在马栏镇,明洪武中僧圆广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刘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记。”

  兴国寺塔为六角九层空心楼阁式砖塔,有塔基、塔体、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27米,底层周长18米,表层砖经过打磨加工,十分规整。塔身向上各层逐渐收小,塔顶用青砖砌出,上置铁质葫芦形塔刹,塔基高1米,从塔身向外伸0.6米。

  兴国寺塔各层有塔檐,塔檐下部用砖雕出额枋及普柏枋,上置砖雕斗拱、枋子、檩条、椽、连檐等,平座处置砖雕绶花,塔檐上方为砖雕的山花蕉叶。一层塔身南、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南门内筑有塔心室,北门内筑有台阶,入塔皆由此塔门拾阶而上,至第二层南圆拱券门出,沿塔檐半周至第二层北圭形门,登台阶而上到第三层,再登塔壁上,每层南北移位可至第七层。该塔身内部做法在宋以后的砖塔中较罕见,故此塔为唐塔向宋塔嬗变的特例。

  见证历史 人文地标

  古塔经历了千年风雨的侵蚀和兵灾。特别是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战争中,兴国寺塔六层南面遭受炮击,使古塔遭受到了严重摧残,但古塔至今仍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塔原本是“舶来”的彰显宗教信仰的建筑,后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成为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的重要手段。塔也因此跳脱出具象建筑而成为一种乡土文化符号。同样,兴国寺塔也扮演着振兴地方文风的风水塔角色,起着收水聚气和镇水降魔之作用。兴国寺塔也因此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地标。

  保护利用 盛世华彩

  千百年来,兴国寺塔作为社会变革的遗存、建筑工艺的结晶、文化艺术的记录,见证了鄢陵县的历史发展。兴国寺塔已存千余年之久,历经多次地震和自然灾害,而今仍保存完好,说明它在建造塔体承载性能、保证结构整体强度方面,突出反映了古代造塔及高层建筑的高超技术。作为鄢陵县的一大文化景观,该塔对今后鄢陵县开发文化旅游将起到重大作用。兴国寺塔是中原地区保存较少,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砖塔,对研究宋代建筑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鄢陵县文管所所长刘永伟介绍,目前兴国寺塔的保护管理工作由兴国寺塔保护小组负责,并建立了群众保护小组,成员有马栏村村委书记和三名保护员。1989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2004年8月,又调整了保护范围,自塔基外壁向东、南、西、北各延伸至8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也自保护范围四周边缘向外各延伸40米;1995年建立保护档案,记录档案由主卷、副卷、参考卷组成,现存放于鄢陵县文管所。

  此次申报第七批国家级保护文物,拿刘永伟的话来说,“兴国寺塔相当于古代的高楼大厦,通过这些塔,可以看见我们祖先的艺术、科学是多么发达;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一个传承、一段文化、一段历史。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现存的保护好,不让它继续破败下去。”作者:周亚飞【原标题:兴国寺塔:默默无闻的历史见证者】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1-2-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