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盛唐“国务总理”姚崇 算命先生改变命运?(2)

2012/5/9 15:54:49 点击数: 【字体:

 
    听他话带玄机,我就觉得这山顶怕不是一般的山顶,转念想到荥阳虎牢关附近的邙山顶都是平地,农民在上面耕作,于是脱口道:“是平的吧?”
 
    一到山顶算开了眼。不仅是平,而且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田野、道路、树木历历在目,让人没法相信是山顶,完全是平原的感觉,从山下上来,恍然有来到世外桃源之感。
 
    这个地方古代叫安阳塬、莘塬,如今叫东凡塬,南北长十多里,东西长二三十里。姚学谋说,在这个塬西边20多里,还有一个张汴塬,古称陕塬,面积更大,上面有块著名的分陕石,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以此石为界,以东归周公管,以西归召公管。“陕西”在此以西,才叫“陕西”。
 
    汽车行至东凡塬南头,来到一处苹果园,姚崇之父姚懿、祖父姚祥的墓,都在这果园内。他们的墓冢已无存,不过姚懿的墓碑和碑楼倒是十分高大。姚学谋说,这是近年修建的,由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省的数百位姚崇后裔捐资助建。
 
    果园的主人、陕县菜园乡南阳村村民水国乐告诉我们,20年前挖坑种果树时,曾在这里刨出不少陶器,有头盔、砚台、瓦罐等,上面有字,他拾了一些放在家里。七八年前,他家从窑洞里搬出来居住时,这些东西都弄丢了。
 
    这个果园处于东凡塬的边上,下面是菜园乡南县村——唐代硖石县城遗址,姚懿年轻时曾任该县县令。上千年,他的墓一直遥望着古城沧桑。
 
    生于世家长于官衙
 

    “县城苍翠里,客路两崖开。硖石云漠漠,东风吹雨来。”盛唐诗人刘长卿的这首诗,虽然不像他的“风雪夜归人”那么脍炙人口,也足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硖石县城:处于两处陡峭的悬崖之间,是崤山南道的要塞。
 
    二十来岁时,姚懿就担任了硖石县令,他是靠武力获得这一职务的。姚懿的家族本是江浙吴兴望族,曾祖父曾任南北朝时陈朝的征东大将军,他祖父姚安仁到北方当官,曾任青州、汾州刺史,父亲姚祥曾任怀州长史,后升任函谷关都尉,一家人遂落户陕州。姚祥勇武过人,隋炀帝曾在诏书中褒扬他,称其“武能守于天险”。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硖石县官吏逃散,盗匪丛生。这时姚懿只有18岁,但素有大志,谋略过人,他统领父亲的部属保境安民,剿灭盗贼,占领了崤山道上的这个要塞。没多久,隋朝正式任命他为县令,归属洛阳王世充节制。
 
    唐朝建立后,姚懿受唐高祖招降。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占有崤山古道要塞的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负责水陆运输军事物资,功勋卓然。但平定洛阳后,他却因降将身份受到排挤,愤而辞去官职,在硖石东北30里处择地隐居,位置在今天陕县张茅镇西半山腰的张茅中学,这里群山环抱,涧水盘绕,周围又有大片平地可以耕种,确实是可以安身立命之地。按照史料记载,姚懿在这里隐居了近三十年。唐高宗即位后,示恩开国功臣,两次授予姚懿官职,但都是闲散职务,被他婉拒。
 
    这时姚懿的妻子去世,他续娶了刘氏夫人。这是典型的“老少配”,当时他已60岁,刘氏仅二十来岁。一年后,姚崇出生,是家中的第十子。当时可能没人想到,这婴儿后来具有了改变大唐命运的能量。但他的降生已给家庭带来了好运,没多久,按现在标准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姚懿,被朝廷授予峡州刺史的重任。这次姚懿没有推辞,带着妻小去上任了。
 
    峡州因在长江三峡之口而得名,山川雄奇,原野广阔。姚懿大约在峡州当了十年刺史,他精明干练,督察州县属官,兴利除弊,政声卓然。姚崇从小在官衙长大,对地方行政事务耳濡目染,又得姚懿言传身教,受益良多。后来他精通吏道,长于吏治,精明干练,应该是得益于这段幼年的经历。
 
    姚崇11岁时,(xī)州(今四川西昌一带)蛮族酋长作乱,局势动荡不安。朝廷挑选平乱人选时,认为姚懿年高德劭,文武兼备,任命他为 州都督。这时姚懿已72岁高龄,受命后,即千里迢迢奔赴戎机。到任后,他正面训导官吏,严格整训军队,对少数民族,“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处置得当,不到一年就安定了西南。但由于四处奔波,公务繁忙,姚懿随即一病不起,客死异乡。第二年,姚崇与母亲一起,将父亲灵柩从数千里外运回陕州,安葬在硖石城北之安阳塬。
 
    返回陕州后,姚崇有十三四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由于出身于武将世家,他从小骑马射箭,性格爽快,不怎么受世俗礼节和观念的约束。父亲去世后,家庭对他的约束更少,而故乡陕州一带群山连绵,山林苍翠,野兽出没,出外打猎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年长之后,更是跑到汝州、伊川一带的广成泽长期狩猎。
 
    在这段自由不羁的青春期,姚崇对读书没兴趣,只爱呼鹰逐兽。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胆大心细、崇尚气节、信守诺言的性格,史书上说他“少倜傥,尚气节,不悦学”。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担任武职大有好处,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姚崇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也不可能成为开创盛世的名相。他的命运在等待着某种转机,但转机迟迟没有出现,直到20岁前去长安踏上仕途,他仍是一个喜欢游猎的翩翩少年。
 
    唐朝前期,做官的途径主要是门荫、军功和科举。门荫是汉魏遗留下来的传统入仕途径。按照当时的制度,已故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推恩赐予其子孙官爵。姚崇的父亲生前任 州都督,是正三品的高级官员,按规定可以袭官从七品。
 
    姚崇20岁时,身材修长、相貌堂堂,举行了成人仪式——加冠礼,他就离开张茅镇的故居,告别家人,前往长安求官。
 
    但这条入仕之路并不轻松,要先干两年杂役,再担任几年没有俸禄也没有实际职务的散官,然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
 
    当时科举之风日盛,不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即便担任了较重要的官职,也会被人白眼相看。在这样的环境中,姚崇的爱好发生了转变,他爱上了读书,甚至沉湎其中,逐渐成为一个文采飞扬的读书人。这个转变,有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契机。
 
   《新唐书•张憬藏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年春天,姚崇、李迥秀、杜景 等三个年轻的郎官跟随张憬藏,在长安城外郊游。张憬藏是长社(今长葛)人,是当时最著名的相学家。游玩时,张憬藏观察了他们三人相貌,惊奇地说,你们三人的面相都很尊贵,将来可以做到宰相那么大的官。然而以姚崇的面相最为尊贵。他特意交代姚崇,“勿自弃”,千万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这是个很让人吃惊的预言,据说后来也准得出奇:这三个人果然先后做了宰相。
 
    后来唐玄宗在渭水边狩猎时,召见姚崇,随意问他会不会打猎,姚崇也说起这个事情:“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勿自弃,故折节读书。”姚崇亲口对皇帝讲的事儿,应该不虚。
 
    对于算卦看相之类,记者向来不信。就此事而言,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与其说张憬藏能预测未来,不如说他的激励非常有效地影响了未来。身处科举气氛日渐浓郁的时代,被人看好的姚崇改变积习,发愤读书,最终真的有了大成就。
 
    唐朝人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或许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姚崇起初不喜欢读书,到长安后,偶然见到皇家图书馆的《修文殿御览》,随手翻阅,觉得非常有趣,从此读书成了一件让他非常开心的事,于是“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
 
    由于对读书真的有了兴趣,姚崇潜心攻读五六年,27岁时,他已是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下笔千言的饱学之士。这一年,他参加唐高宗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高中“下笔成章”科。中这一科的人,往往都是有见识、文采好的真才实学之士。
 
    科举高中后,姚崇真正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被授予濮州司仓参军。
 
    濮州郑州小试牛刀
 
    濮州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山东鄄城一带,是人口密集、物产丰盛的名州上郡。司仓参军,是刺史的辅佐官员,那时官府机构简单,每个官员管的事情很庞杂,这个司仓参军要负责一州的财政支出、钱粮保管、租赋征收、官府建造修缮、集市商贾、度量标准等事务。这么复杂的事务,公务十分繁忙,但也是很好的历练机会,让姚崇逐渐熟悉、精通各种公务,成为一个精明干练的官员。
 
    几年后,姚崇被调到郑州担任司仓参军。当时的郑州管辖管城、荥阳、荥泽、新郑、中牟等县,36万多人口,也是名州上郡。
 
    到郑州后不久,姚崇的原配夫人刘氏不幸病逝。数年后,他又娶了位郑州媳妇儿,为他生了儿子姚奕。姚奕是姚崇的第三个儿子,后来成为其子女中最有作为的一个,做到了部长级职务。这是后话,那时姚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终老于从七品这样的基层工作岗位上。
 
    但机遇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姚崇是个有心人,在濮州、郑州当了13多年的司仓参军,他全面接触了底层百姓,熟悉了当时的吏治,对各种典章制度的得失、利弊都了然于胸。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0
下一条:姚崇灭蝗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