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新闻资讯 >> 浏览三门峡

陕县民间艺人有了“主心骨”

2014/4/14 11:13:35 点击数: 【字体:

    今年以来,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忙坏了”,统计、登记、评选、发放补贴,一连串的工作,虽说紧张,却让他们以及受益的民间艺人激动不已。

    据悉,自2013年元月起,陕县在我省率先对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资助和奖励。其中,1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人每月资助传承经费400元;49名市级每人每月资助200元;在72名县级传承人中每年选出10名优秀传承人,每人每年奖励1200元。目前,177600元的传承经费已全部发放到位。

    近年来,陕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民间传统的传承发展已化为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并已逐渐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政府、民间对地坑院保护营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自从陕县的“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先后公布为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国内外游客只要到了三门峡,陕县庙上村的地坑院是必到之处,庙上村经常是游人如织、应接不暇。近年来,陕县各级政府累计投资1300多万元,民间投资500多万元,按照地坑院传统建造技艺,对位于西张村镇的庙上村、人马寨村和张汴乡的北营村、曲村等成规模的地坑院村落进行了重点保护,共修葺地坑院400多座。在修建这些地坑院的过程中,既较好地传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地坑院营造技艺,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传承人,又带动了一方百姓的经济收入。2013年起,陕县又整合地坑院文化资源,积极申报以陕县张汴、张村、菜园三大塬为中心,对外辐射大营镇、原店镇的陕县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具有陕县地域特色的地坑院文化。

    学习剪纸、销售剪纸在部分村村民中已蔚然成风。如陕县南沟村的剪纸艺术,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南沟村现在是陕县的民间剪纸传承基地,该村的村民,小到四五岁的孩童,大到70多岁的老人,一有空就拿着剪刀学剪纸。目前该村已把剪纸作品做成工艺品推向了市场,全村一年的剪纸收入已超过百万元。除了南沟村外,大营镇也建立了民间剪纸传承基地,已举办剪纸培训班20多期,培养学员600余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剪纸艺术传承、创作聚集地。此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社区、军营)活动,民间剪纸艺人王蓬草受聘为河南大学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客座研究员。

    参与节日文化活动已成为活动组织村村民的骄傲。大营社火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社火活动的规模和气势是任何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免不了耗资巨大。而陕县大营村闹社火,村民自觉参与,不讲任何报酬,他们以为社火活动作贡献为荣,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村里决定闹社火,全村就会出现爷教孙子学、母扶儿女练、夫帮妻子踩、兄妹父子同登场的生动场面。哪家孩子被选中上平垛,哪家人就喜不自禁,赶快购置、租借道具,忙得不亦乐乎。一些不参加表演的村民自觉到各个场地帮忙,拿出自家的床单、桌椅等充当道具;有的还将自己准备过节的食物拿出来,让上演节目和夜里加班编排节目的人员享用;有的户还捐款献物;有钱掏钱、有力出力已成为了该村群众的自觉行为。

    积极参与参加外阜展演展销逐渐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大事、好事。只要县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就积极响应。近年来,由县文化馆牵头组织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在成都、武汉、广州、郑州、太原、洛阳等地参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非遗节会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活动主要有:北京麦子店民间艺术节、深圳第七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坂田分会场的非遗展,珠海“两岸四地非遗端午精品展”等,尤其是2013年6月县文化馆组织的由35名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珠海举办的“两岸四地非遗端午精品展”,他们在开幕式和香洲区文化广场演出的锣鼓书、豫剧等16个类别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在当地引起了较大轰动。

    各类非遗传承保护组织不断涌现。目前由县政府组织的非遗传承保护组织有蒲剧传承保护中心;由民间传承保护的组织有:陕县大营镇峪里村扬高戏剧团、陕县民营企业家张建兴办的陕州剪纸艺术馆、陕县省级非遗项目优秀传承人朱秀云在自家地坑院办的陕州地坑院民间艺术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三门峡市文广新局(2014-04-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