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三门峡

中华第一剑(华土觅珍)

2013/12/10 16:34:02 点击数: 【字体:

中华第一剑(华土觅珍)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北郊黄河岸边有一个高高的土岭,叫上村岭。它南望崤山,北濒黄河,举世闻名的虢国墓地就位于这块土岭之上。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50年代至今,先后经过4次钻探和二次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墓葬252座,车马坑6座,马坑3座,出土青铜器、玉器、金器等各类文物2.6万余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制作之精、价值之高都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所罕见的。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其中M2001和M2009两座国君级大墓先后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中华第一剑”就出土于M2001号虢季墓中,它是虢国墓地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物,又称“玉茎铜芯柄铁剑”,由铁制剑身、玉质剑柄和铜质柄芯组合而成。铜柄心表面镶有绿松石,玉柄由径、首两部分套接而成,两者均用和田青玉制成。玉质细腻光洁透润。柄径青而略泛白色,上有黄白与褐色斑纹,饰成组斜竖向平行线纹和C形云纹。柄首略泛青袍色,表面刻有四瓣花萼形纹。从工艺来看,整器圆度规整,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大方,富有动感,显示了墓主人的威严与奢华。剑茎中空,为圆柱形。铜质柄芯与玉制柄茎结合的十分巧妙,剑筒前端有一小穿孔,孔内用铜钉使剑首与铜芯铆和在一起,铜钉两边各嵌有一个绿松石片,以起固定的作用,剑首上部呈圆弧状,下部为正方形,下端的管口处用绿松石片填平,这样玉管和铜就结合在了一起。最后,铁制剑身与铜质柄芯结合。铜质柄芯为条状与剑身脊部相结合,表面镶入条状绿松石片,柄芯下端为圆形套入中空的玉柄之内,将铁与铜结合。这把剑能将铜、铁、玉三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见当时手工业的发达。此剑通长34.2、柄长12.2、剑身长22、叶宽3.8、玉茎最大径1.8、剑首底端为2.7、2.3厘米。造型隽永、雕刻凝烁,堪称稀世珍宝。
   
    出土时,剑身处有一层丝织品包裹,装入精心缝制的牛皮鞘内,表面留有纵向缝合痕迹,针眼清晰可见。足以证明墓主人对这把铁剑的珍视。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研究所鉴定,该剑是用高温炔炼法铸成,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
   
    人类使用铁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人们便开始使用铁器,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就曾出土过一件商代铁刃铜戈。但是,这些铁均是陨铁。1978年甘肃灵台井家庄出土的一把短剑,被认为是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因这把剑出土在秦国,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因此“中华第一剑”的发现,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史向前推进了将近两个世纪。证实了我国在铁器未推广以前,有过一个陨铁和人工冶铁并用的时代。在我国先秦时期,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无德,故不佩玉”。另外,商周时代青铜材料十分珍贵,就是当时人们认为的黄金。该剑以铜、铁、玉三种材料复合而成,表明早期铁制品的稀少和贵重,仅见于国君墓,进一步表明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从世界范围看,早期的人工冶铁技术普遍存在于国内外古文明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纳托利亚等地区,且有实物发现,均有陨铁和人工冶铁共同使用的特征,而我国却一直没有找到有关这方面的实物,“玉茎铜芯柄铁剑”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这一空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的冶铁技术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姚江波【原标题:中华第一剑(华土觅珍)】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市场报 2001年02月2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