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三门峡

岑参与三门峡

2014/3/26 11:06:05 点击数: 【字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时,你马上就想到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它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当你为这样的边塞诗激动的时候,你也许没有想到诗人岑参与三门峡还有很深的关系。

  三门峡这块地方,在盛唐时分别为虢州(含灵宝大部分地区、卢氏)、陕州(含灵宝东北部、陕县、湖滨区)和河南府(含渑池县、义马市)管辖。虢州属河东道,陕州和河南府属都畿道(安始之乱后区域设置屡有变动)。公元759年,在朝中任职不久的岑参 (约715年~770年)因得罪宦官,来到虢州(治所在今灵宝城区附近),任虢州长史(州刺史佐官,无实职)。直到762年春,改任朝中闲职后,充关西节度判官(驻潼关)。10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在陕州与各道节度使以及回纥军队集结,讨伐史朝义。岑参为掌书记(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随军来到陕州。岑参在虢州和陕州羁留期间,处于安始之乱(755年~763年)后期。

  从《岑参集校注》(陈铁民等校注)来看,岑参在虢州和陕州创作诗歌40多首,占岑参诗集的十分之一。这部分诗里不乏名篇。其中《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和《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二首尤其让人难以忘怀。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是首七言绝句:“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首诗音韵优美和谐,通篇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诗的标题就能看出,这首诗是岑参在虢州时创作的。姓李的判官(唐时辅助临时事务官或地方官处理事务的幕僚,非正式官职)要渡过黄河赴晋州绛州,岑参在虢州后亭送别。从诗题后“得秋字”来看,当时可能还有其他人,分别以约定的几个字韵(如春夏秋冬等)作诗,岑参以“秋”字韵作了这首诗。

  “西原驿路挂城头”是说当时的虢州城和西原驿路地势关系。城西原上高出虢州城很多,上面的驿路,仿佛是挂在城头上似的,曲曲弯弯向远方无限延伸。“客散江亭雨未收”是说当时天气,远去的人要走了,但雨没有要停的样子。雨中送客更添心愁。两句诗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图画: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细雨中,黄河岸边亭里,行人要远行了,主人殷殷相送,难舍难分。

  时值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开元盛世景象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情感是不会局限于个人之间的离愁。“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里隐藏一个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在位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后,国家一夜之间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恰好李判官要去晋州绛州,也即汉武帝去的河东,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嘱咐:“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深哀叹。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无疑,诗的后两句使整首诗平添许多光彩。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是首五言律诗:“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此诗被作为岑参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新编》(马茂元等编注)。此诗作于行将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各道节度使会师陕州,胜利在望,岑参心情十分激动。随军的岑参送姓辛的判官到西安奏报军情,送别的地方放在陕州城的城楼上。陕州城三面环水,城墙临水而建,犹显其高。“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城墙之高,送客的月城城楼高耸入云,连鸟都难以飞上去。“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写离别饮酒之时,风起雨来,从窗里看到,黄河水翻起波涛,汹涌澎湃,此情此景颇为壮观。前四句“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一开头用精警的话来打动读者,力避平庸。”(周振甫《诗词例话》)看这几句,似乎又感受到岑参边塞诗风。

  后边四句则是诗人想象朋友离别后的情景。“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写朋友拜谒皇帝时腰系宝刀(上殿前),英气勃勃。“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则写朋友之间的相互思念。诗中的“灞陵”位于长安东南30里处。这里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墓修在这里,所以称这里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所以“灞陵”在唐诗中成了离别之地的代名词。“梦偏劳”是说看不到,只好依赖做梦与朋友会面。由于特别思念,会天天梦见,所以离别之后梦该辛苦啦!

  三门峡这片古老的土地,给了岑参不尽的诗情。通过欣赏他的优美诗篇,让我们对三门峡的过去有了一定的认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2014-03-1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周党隐居“不召寨”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