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平顶山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探访绵延不绝的三苏文化

2013/12/30 9:26:16 点击数: 【字体:


    “我来考考你,苏轼、苏洵、苏辙三个人,哪个是父亲呢?”6月26日,在前往郏县三苏园的路上,同行的7岁小表妹给我出了这道题。我装作不知。“苏轼和苏辙都是‘车’字旁,洵字的偏旁是三点水,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他是父亲啊。”一路欢声笑语,从郏县县城沿许(昌)洛(阳)公路驱车西行10多公里再折向北,我们来到了距县城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东麓茨芭乡苏坟村东南一隅。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故曰三苏墓,至今有900余年的历史。它处在许(昌)洛(阳)古道的小峨眉山麓,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南瞰汝水旷川,黄帝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环境清幽,山明水秀,景色怡人。

    神秘陵冢内寝文豪

    三苏墓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如今它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主要由三苏墓、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苏轼布衣塑像、东坡湖、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等景观组成,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三苏墓坐北朝南,四周有长达3500米的墙垣,南垣正中开门,院门古朴雅致,门两边石狮威风凛凛。缓步入园,门前神道两旁4株古柏苍翠挺拔。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院内碑碣林立,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左右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是飨堂,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飨堂后是祭坛,祭坛后是三苏坟冢,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也就是苏轼墓、苏洵衣冠冢、苏辙墓。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等。观毕转身,院内外遍植柏树和竹子,正所谓“苏坟柏树数不清”,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同时竹子的静谧迎面扑来,浸透苏轼之心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啊,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这是何等惬意!

    广庆寺坐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三苏祠。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仍栩栩如生,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在广庆寺东高台地上,1986年塑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高4.2米,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飘逸。穿过三苏祠右侧一门,是东坡碑林,据三苏纪念馆馆长宁贯晓介绍,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冈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又一座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100位书法名家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肆意挥洒,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

    不得不提的是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拜谒聆听的著名的鹰城外八景之一“苏坟夜雨”。三苏园内古柏成林、遮天蔽日,特殊的景与物,使得风易招,声易振,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人称“苏坟夜雨”。

    缘何葬郏众说纷纭

    宋代大文豪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客死常州,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他既没有选择落叶归根又没有葬在去世之地,也没有选择和他渊源颇深的被贬之地,缘何葬在了郏县小峨眉山下?其中原因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据《中国名胜词典》对郏县三苏墓的解释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种说法,才华横溢的苏轼命运多舛,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贬授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因上疏谏,哲宗不悦,落职汝州。郁闷中,兄弟二人同游嵩山,南有汝河旷川,如同银色飘带,不禁豁然开朗。苏轼赞赏此景胜似家乡峨眉山,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逐鹿”中原,注视着国家安危,以尽忠之志,因嘱其弟苏辙曰:“不管我死后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苏辙应允。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客死常州,苏辙遵长兄所嘱,命侄子苏过扶灵柩运至郏县,葬于郏县嵩山之阳、汝河之北小峨眉山上。苏辙苏轼手足情深,苏辙不忍兄长独眠异地,便嘱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做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妻将他与苏轼葬于一处,人称“二苏墓”。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中。这样,原来的“二苏墓”就成了“三苏墓”。

    但这种说法并不服众。有专家研究《苏东坡年谱》发现,苏轼生前虽被贬汝州,但赴任途中就向皇帝请示,说路费已尽,离汝州还有很远等,于是皇帝批准了他的请示,让他到常州居住,苏轼并没到任汝州。又有学者针锋相对地提出:“苏轼没到任不代表未曾来过汝州。”理由是三苏墓位于许(昌)洛(阳)交通要冲,从汉代起就是“东西孔道”,苏轼进京办事,必走此道。

    百家争鸣之下,郏县三苏墓更显神秘。

    直至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14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上,这个谜才基本解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朱靖华在闭幕式上进行总结发言时说:“此次研讨会共有中外专家学者、苏氏宗亲等119人参加,提交论文49篇。苏轼葬郏原因基本归为当时士人推崇嵩山周围‘土厚水深’”。

    三苏文化与城市名片

   
“文化”一词空洞而又难以捉摸,把“文化”与城市相连,就能容易准确地概括提炼文化的内涵与载体了。说到斗兽场,我们想到古罗马;谈及四合院,我们感悟老北京;聊到摩天楼,我们向往纽约和香港……城市由于它们的建筑而响当当,那么由音乐到维也纳,由安徒生童话到哥本哈根,由百老汇和自由女神像到纽约,由咖啡馆和时装到巴黎,一座城也是因了它的人文特色而张力十足;巴黎的天空萦绕着雨果、大小仲马、伏尔泰、罗丹等许多不朽的灵魂,事实上,鹰城也浸透着苏洵、苏轼、苏辙的钟灵毓秀。“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苏墓在平顶山,这本就是一种文化烙印,一张城市名片。

    据郏县旅游局局长刘亚峰介绍,三苏园景区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以来,郏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三苏墓的开发建设力度,在广庆寺重修了钟鼓二楼,在三苏祠建起了卷棚,在广庆寺东跨院建成了东坡碑林,启功、李铎等当代著名书法家为景区多处匾额和楹联书丹。但是,郏县虽然文化积淀深厚,一直以来知名度却并不高,真正知道苏轼、苏辙兄弟葬在郏县的人就更少了。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先生随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到郏县访问时,就曾感叹自己孤陋寡闻,到了郏县才知道苏轼兄弟葬在此地。

    刘亚峰说,三苏园知名度的提高还得从2002年说起。2002年,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14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召开,20多个国家的苏轼学术研究专家来郏参加会议,这一次,三苏园景区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据了解,为了丰富三苏文化内涵,进一步打造三苏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三苏文化,郏县于2009年底启动了“三苏文化万里行”活动,分成3个考察小组,奔赴四川、海南、江苏等地,广泛搜集与三苏有关的文史资料、图(拓)片、实物等。我市又相继举办平顶山“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公祭三苏”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三苏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三苏园已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文旅游为主,带动吃、住、购、娱一条龙服务的景区。

    如今,招商选资,各地纷纷以人为本,举起了文化新旗帜,以城市精神大打文化牌:北京市,围绕“人文奥运”,以文化魅力吸引世界;杭州市提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大连市提出“创造、创业、创世”的口号……这些精神都成为了城市的名片。显然,在鹰城,也散落着这么一种精神,就是作为三苏文化核心的苏轼所彰显出来的处变不惊、通权达变、豁达乐观、关注民生。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应被温故知新,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存在。提起这些,市旅游局局长张风岭深有感触,他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挖掘城市旅游文化内涵,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吸引外资、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包括郏县三苏园景区在内,实际上我市不少景区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探索旅游文化精髓,把它们打造成一张张城市名片。”

    曾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而生便甚爱苏轼。后来又惊讶于所看到的句子:“上下几千年,没人比苏东坡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他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他向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现代人示范,人的精神,可以喷发什么样的高度和广度。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何其厚重、何等深奥,如此厚评令人对东坡先生肃然起敬、爱之又深。

    以苏轼为核心的三苏园神秘而厚重,三苏文化本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籍,值得更多人来思考研究。  (原标题:探访绵延不绝的三苏文化)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