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与品牌 >> 浏览平顶山

临沣寨:老子文化基金携全国著名书画家采风(2)

2013/12/9 10:31:52 点击数: 【字体:

临沣寨:老子文化基金携全国著名书画家采风


    临沣寨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7万平方米,寨长1100多米,呈椭圆形状,整座寨子共有3个寨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其中西北门因临沣溪而取名“临沣”,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寨门上方红石匾上有楷书“临沣”二字,下边两扇榆木大门上包的铁皮虽已锈迹斑斑,但铁皮上“同治元年”、“岁在壬戍”的字样仍清晰可辨;正方向的南门叫“来曛”门,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东南门叫“溥(柏)滨”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

临沣寨:老子文化基金携全国著名书画家采风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聪明和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古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寨墙全国罕见,寨内建筑更是绝无仅有。 比之乔家大院,临沣寨内的“朱家大院”则更是韵味十足,且有多个院落组成。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甚至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据考:在北京现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而临沣寨居然有3间明代民居。而其它清代建筑竞有100余栋400余间,这些明清民居均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楼房,其中不少因年代久远亟需修缮。保存较为完好的是清代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朱家三兄弟的三座大院,都是一进三、一进四、一进五的四合院,沿中轴线对称,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群。遗憾的是朱家的祠堂已不复存在,现在它的位置建成了村里的小学。

    朱氏三兄弟当年都是大盐商,非常富有。据说分家时元宝都是论筐来抬,在建临沣寨的同时,也建成了“朱家大院”。朱紫贵排行老大,他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在客厅后面的二进院内,书画家看到当年的厨房、磨房均保存完好,院子里放着大大的磨盘。三进院的内宅布局严谨,有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青砖黛瓦与檐下挂的金灿灿的玉米相互辉映,古朴、厚重而又和谐。    楼房的墙体厚达半米之多,典型的“里生外熟”,即外面贴砖,里面是土墙,用红石条将二者紧紧连为一体。这样的墙体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楼房的地基也非常牢固,地面之上有5层条石,地面以下还有10层条石,而且最下面的2层用的是1米多宽的红石板,每个房角各放有一个红石大碾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网 2010-07-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