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当代平顶山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平顶山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2013/11/7 16:44:36 点击数: 【字体: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清代御赐的“兰台誉望”匾额。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侯店村的三栋二层古民居。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古民居上精美的铜钱状红石窗户。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二层古民居前景。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古槐。
侯店村:古槐守望着千年村落

古民居墙上的爬墙虎图案。

    郏县王集乡侯店村处于交通枢纽地位,它位于郏县县城以东,距县城中心8公里,东接长桥镇,北邻冢头镇。洛界公路、郑南公路在此交会,即便在古时,许昌到洛阳的官道也从村正中穿过。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侯店村丰厚的文化积淀,使之获评为河南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资料显示,侯店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2100亩。现有689户,10个居民小组,2600多口人。居民以一杜、二王、三张为主要家族,其他姓氏也不少。但奇怪的是,侯店村却没有姓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探访了侯店村。

    从地形上看,侯店村三面沃野,一面依水,寨内为高地,在村子的西面观看整个村寨似龟形,龟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三条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胡同构成分明的龟纹,龟纹的大小块由四合院组成。古村的龟形是自然形成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会强对记者说:“这种地形按中国建筑传统来说是好地方,郏县县城也是这种地形。”

    在记者看来,侯店村集古街、古楼、古屋、古巷、古井、古树于一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寨”。

    侯店因侯公而名

    据史料记载,侯店村古称二十里铺,在汉代就形成村落,后因侯公的缘故更名为侯公铺、侯公店。明弘治年间建永全寨,清设永安镇、侯店镇。解放后曾撤镇设区,“文革”期间又改名侯店。

    侯店村因侯公而得名,侯公就是中国象棋盘“楚河汉界”划定之人。历史上关于侯公的记载,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汉代。班固《汉书》、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上对侯公均有记载,两文所叙事实基本一致。公元前205年,汉与楚战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大败,其父亲在败逃时被楚军抓获,扣为人质。公元前203年,刘邦派大将陆贾为使,到楚营劝说项羽放回其父,项羽不准。刘邦又派谋士侯公前往,在侯公的斡旋下,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分天下,沟西为汉,沟东为楚,项羽信然,放回刘邦父亲。于是,侯公成为中国历史上划定“楚河汉界”之人。史料记载:太公、吕后既至,汉王大悦,军皆称万岁。即日封侯公平国君,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者,故号平国君焉。”并赐府邸一座。

    此后,深知刘邦反复无常的侯公既没有接受晋封,也未踏入府邸一步,并不再和刘邦见面,返回故里二十里铺隐姓埋名定居,教民稼穑,纺织贸易,使家乡成为男耕女织、商贾云集、富庶一方的大村。家乡人感念侯公,改二十里铺为侯公铺。因为侯公当时是隐姓埋名,所以,村中无一人姓侯。

    侯公和项羽是如何谈判的,《汉书》和《史记》均没有记载,因而成为千古之谜。到了宋代,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数次路过此地,为补其憾,探究原委,撰《代侯公说项羽辞》,演绎出侯公和项羽谈判的全过程,并收入他的作品集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断,为避灾祸,许多人远走他乡,其时的侯店村也未能逃过这一劫。

    一直到明朝,侯店村才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聚之地。明万历年间,政府从山西向全国各地迁徙人口,由杜姓、李姓家族为主要成员的一些人从山西辗转而来。侯店村鼎盛时期,寨内人口逾千,商号几十家,四方陆路,车如流水,骡马相连,生意兴隆,全国十余省的商人在此聚集经商。清嘉庆六年(1801年)设镇,辖附近长桥等地。东寨“朝阳门”、西寨“永安门”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古槐2200多岁

    在侯店村街正中,有一棵古槐,传说为侯公亲手种植,故称“侯公手植槐”,树龄已有2200多年,是目前已知的郏县树龄最长的树。

    古槐枝叶茂盛,苍郁雄伟,树高约14米,最粗的地方树围4.2米,树冠覆盖面积约100平方米。树主干中间已朽空,看似岌岌可危,但年年抽枝发条,生命力十分旺盛,雨水丰沛年还开花结果。据说,大约50年前,村上有一精神病人把点燃的香火纸丢入树洞,直烧了大半天才被扑灭。经此一劫,人们都想着这古槐要活不成了,没想到几年后,这树从主干向上直到枝条陆续发出新芽,长出的新皮将树体破损处逐渐包裹起来。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古槐仍然枝繁叶茂。

    侯店村人都说,侯店从古至今出了不少人才,而且一直繁荣富饶,都是因为这棵古槐的庇护。最有说服力的是,此树枝丫生长在相邻杜姓村民的房脊上,但几百年来,无论怎样的狂风暴雨,其树枝从不伤片瓦。

    杜举人府和张敬府

    侯店村目前遗存的古建筑有杜举人府、张敬府、杜家祠堂、杨家祠堂、侯公辅街、古寺等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相对保存完整的是杜举人府和张敬府。

    杜举人府院是明代杜举人的旧居,建于明朝,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解放后收归政府所有,目前为民宅。该建筑由三座一进三的宅子组成。这三座宅子建筑风格相同,是侯店目前规模最为完整的院落之一。

    据村民介绍,明代举人杜公,学富五车,富甲一方,娶妻李氏,生有四子,广行善举,他长年资助杜氏家族的祭祀活动,将部分田园作为香费,做了不少善事。但他不走仕途,只盼望子子孙孙个个生活美满。杜公为四个儿子建造了风格统一的宅院四座,后来其中一座废弃,剩下三座保存相对完好。

    杜举人府院最有特色的是其后楼,其楼从外看高三层,设有青石台阶进出直上二层,这样,一层即成为地下室,但这地下室的出口设在二层门口处,从位置看不像是日常生活所用。杜举人府院三座宅子全都是这种布置,其中有什么玄机?一位随行的年长村民告诉记者,这种地下室不是储藏物品用的,说穿了是囚室,凡是对主人不利的人,主人可当即将其丢入地下室,暂时囚禁起来。这位村民还说,他小时候就见过被长期囚禁在地下室的人,后来腿部落下残疾。

    张敬府是元代丝绸商人张敬的旧居,建于元代,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该建筑人称“十二拐”,意为从街道到主房要拐12次才能到达。今主房完好,其他仅部分存在。一进南北厢房,面阔均为五间,进深一间;一进上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总的来看,侯店的古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龙门呈内八字形状,意为驱恶避邪,财不外露。三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这些联匾皆有来历,大多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及题写人的祝愿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窗棂间镶嵌精雕细刻的人物、虫鱼、神鹿、凤凰、花卉等图案,其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反映出这里的安居乐业和含蓄平实。

    庙会、铜乐社与剪纸

    侯店村因受区位、历史、民俗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古代民族风俗,古刹庙会就是典型的代表。

    侯店村汉代形成村落,明代开始逐步形成集市。唐代修建古寺“关帝庙”,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故而,古刹庙会极其隆盛。相传侯公回故里隐居后,怜悯家乡常年战乱后满目疮痍,又逢旱年少雨,禾苗枯黄,不忍百姓受苦,遂决定择日祈雨驱邪救苍生,以求五谷丰登。于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祈雨活动。

    据考证,侯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祈雨活动,唐时,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由此,侯店村的古刹庙会在原先祈雨的单一内容上又增加了祭祀先贤的意义。古刹庙会的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庙会时沿街设摊物资交流的商贩极多,商品齐全,花色繁多。附近乡村的人纷纷来赶会,规模宏大,参与商户众多。

    除了祭祀和商品贸易外,侯店古刹庙会的传统内容还包括铜乐社、民间戏剧表演等。这一天,村里的铜乐社或特邀剧团都会登台演出,铿锵铜器和威风锣鼓等传统优秀曲艺节目精彩纷呈,民间文化在侯店村庙会这样的盛会中演绎到了极致。

    近年来,王集乡政府机构、文化工作者在原庙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月农历初四、十四、二十四三个集市。

    侯店村的铜乐社始于明清时期,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代的铜乐社被视为驱邪消灾、祭天唤雨、婚姻贺喜、庙会结社的吉祥之兆。解放后,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嘉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它的古谱历史悠久,曲牌较为丰富。表演风格粗犷、酣畅、真挚。

    侯店村的纺织在当地也很有名气。据考证,自明清以至民国,侯店村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村寨里共安装有织布机40余部,织出的丝织品大量外销,经贸往来达于海内,享有盛名,也为古村寨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今村寨内仍保存有织布机,70岁以上的老人对织布机怀有深厚的感情,纺织技艺在古村寨依然传承。

    侯公店村的剪纸历史可追至民国时期,剪纸在以前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现在,剪纸更多地用于装饰。在古村寨,这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技艺,并且还被人们作为品评新娘的标准之一。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劳作并挣工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2013-08-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