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当代平顶山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平顶山

李渡口: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2013/11/7 16:15:51 点击数: 【字体:

李渡口: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李渡口村的传统庭院。  

李渡口: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古老的两层楼建筑。

李渡口: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该村不少古建筑的房檐下有“福、禄、寿、宁、静”等字样。

李渡口: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古建筑山墙上的玄鱼图案。

李渡口: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古建筑屋脊上的精美雕刻。

    在河南省第一批传统村落中,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是记者在采访中见到的拥有最大传统建筑群的村子。走进这个村子,穿梭在明清建筑间,恍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一个车水马龙、叫卖声此起彼伏的中原小镇。

    曾经的商业重镇

    李渡口村位于郏县县城以东,距县城8公里,三面沃野,一面依水,一向有“东列黄岗千古秀,西邻蓝河万代青”的美誉。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相对隆起,寨内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龟背,河道和寨墙遗迹环绕村庄。该村村委会主任李付营告诉记者,李渡口村现有330多户、1400多口人,村子不大,平时很安静。

    冢头镇现存资料显示,李渡口村位于蓝河岸边,因渡口而形成村落。明朝初期李姓族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始称此地为李渡口村。村中一石碑记载,民国时期此地为李渡口镇,1934年复名隶属郏县三区,1947年属冢头镇,1958年更名李渡口大队,归冢头公社,1984年复名李渡口村,隶属冢头镇至今。

    在民国以前,李渡口由于蓝河漕运的繁盛,成为区域内东西交通的一条纽带,一直发挥着“渡口”的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时,李渡口村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贸集聚地。寨内人口逾千,商号几十家,四方陆路,车如流水,骡马相连。当时寨内既有屠行、酒馆、药铺、花行和染布行,又有冀中毛和李才娃旅馆,李老陈和王清现银货,以李冠儒为首的卷烟厂以及李风朝煤行,各行各业,生意都很兴隆。据《郏县志》载,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县共有25处集贸市场,李渡口为其中之一。

    据李付营介绍,古村的龟形是天然形成的,传说其选址为“五龙缠龟”地。“五龙缠龟”是指村寨选址时,以中心街中点为圆心向四周发散的五条射线状的龙砂层,而这五条带状地质层犹如五条巨龙般将村寨缠绕,所以有“五龙缠龟”之说。此五条龙砂位于地表三米土质层下,自身又有三米砂层深度,从寨壕或村西蓝河,可找到并挖出龙砂。

    传统建筑群保存完好

    李渡口村现存传统建筑830间,其中明清建筑630间,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规模不同,形制各异,以中原建筑风格为主,兼容渡口枢纽文化,连片成群,来历清楚。其代表性建筑组群有李和风老宅、李之印故居、李和三故居、贾记清老宅、李奇亮老宅、李氏祠堂、贾同娃老宅、李丙现故居、李朝永故居、李发全老宅、李振仓老宅、李南娃花行、李泽之故居、杨奇风故居、李义仁故居、李冠儒老宅、宏运屠行、兴隆酒行、济世堂、华昌卷烟厂等20多处。不仅规模大,而且其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

    李渡口村的传统建筑中,明代建筑约四五处,绝大部分是清代建筑,一小部分是民国时期所建。其中有一进二的宅子,也有一进三的宅子,大的有7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00多平方米。保存最为完好的主要集中在李渡口村主街两边,一些商铺的墙壁上至今还留有拴马石。

    据记者所见,李渡口村的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风格总体很接近,仅有个别地方不同,比如大门,明朝建筑开门在房屋正中,大门向屋内伸,留下约一米宽的房檐。冢头镇文化站站长王钦正告诉记者,明代建筑屋檐较大,是为了容留流浪乞丐。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要过饭,所以对乞丐很同情,就要求每家每户的房子都留有很大的屋檐,以备雨雪天气乞丐容身。

    从建筑的形制看,部分建筑规格较高,屋顶有五脊六兽,大门口有凤和鹿的图案。王钦正说:“凤和鹿,就是俸禄的意思,表示这家主人是公职人员,吃国家俸禄。”

    记者还注意到,李渡口村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的房屋,其窗户多为石窗,有铜钱图案,也有“万”字形图案。因为石窗缝隙较小且不能移动打开,其透光透气性能很差。可是既然性能很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家用石窗呢?据王钦正等人介绍,用石窗是为了安全,清末及民国时期,常有盗匪流窜作案,因此很多人家都装有石窗,防备盗贼,很像现在的防盗网。

    总体上看,李渡口村建筑格局以北方四合院为主,以两进和三进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门楼,中有过厅,后有堂楼,东西建配房(楼)。红石基础,砖木结构,部分房屋五脊六兽。古楼、古房、古窗,保存完好。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规模连片的古建筑群记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李渡口村的兴衰。现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饰等及自然理念、风水理念,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

    此外,该村建筑群的木雕、石刻工艺,与房屋建筑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有方形、圆形、古钱币形石窗,有透雕镂花木门窗,飞禽走兽、人物鸟虫等,无处不在,工艺细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经济、文化繁荣

    李渡口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初已成村落,唐代修建古寺“关帝庙”,明代开始逐步形成集市,伴随着经济繁荣,这里形成许多传统习俗。

    据王钦正介绍,李渡口有古刹庙会,其内容包括民间戏剧表演、铿锵铜器舞和威风锣鼓等。李渡口村秧歌舞是郏县冢头镇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嘉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李渡口还有纺织传统,自明清至民国,兴旺时寨内的人口多达千人,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是当地出了名的纺织大村寨。村寨里安装织布机40余部,织出的丝织品大量外销,经贸往来达于海内,享有盛名,也为古村寨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今村寨内仍保存有织布机,70岁以上的老人对织布机怀有深厚的感情,纺织技艺在古村寨依然传承。李渡口的铜器舞源远流长,每到节日,乡亲们都要打铜器庆祝,还有狮子舞、竹马旱船、高跷等,一时间锣鼓喧天,人流如织。李渡口村有生产卷烟的传统,民国时期李渡口村创建了卷烟厂,岳朝久出任经理,雇工62人,拥有切丝机、卷烟机各一台,日产20万支香烟,品牌有“永定门”、“红润”、“胜利”。1943年李冠儒出任经理,将商号改为“光利”,生产品牌有“鸿运”、“菊花”、“永定门”、“胜利”等,日产二十几万支,畅销青岛、湖北老河口等地。

    李渡口村还曾经是古人先贤传道讲学之地。清朝时的李荣光,民国时的李永宽、王久成等曾在这里办学讲学,他们以“百善孝为先”为祖训,传授孔孟之道,使李渡口人才辈出——明朝末年有武举人李和三,清朝有武秀才李泽道、李记、李启龙等,文秀才有李泽芝、李已儒、李文秀、李义仁等。

    李义仁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个监生。清朝乾隆年间,黄河决堤四十五里,老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朝廷下旨修堤治黄,命大臣刘统勋(刘墉之父)为总指挥负责水利治理工程。李义仁则担负起郏县段水利工程重任。李义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收购圆木、灌木条和高粱秆,提早为治理工程备足材料。因此,郏县段水利工程较其他县提前一个半月完工。因治理水患立功,李义仁被封为天下“第一监生”任工部侍郎,主管全国的水利治理工程,并因此受赏车驾、黄马褂、河工帽子、玉辇五色鞭、朝天凳。

    李文秀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他和时任县令张勇贵为结拜兄弟,经常出入县衙,为周边群众排忧解难。李文秀在村上经营一处酒馆和一家药铺,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生意十分兴隆,特别是药铺经营有方,药的品质最好,价格公道,十里八村的百姓有病都会来此取药。他药铺的宗旨是“穷人吃药,富人拿钱”,穷人吃药不拿钱,富人吃药拿药价的二倍或者几倍的价钱,因此李文秀在周边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直至今天老人们都还在相互传诵。

    记者在李渡口村采访时见到了李文秀家的后人、71岁的村民李廷杰。据他回忆,其爷爷的爷爷即秀才李文秀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药铺,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挨着药铺开了一家酒馆。药铺一直维持到解放前后。李廷杰记得,小时候老是偷吃药铺里的味道发甜的药材,如甘草和圆肉等,后来家里人就把这些药材放在最高处,让他够不着。  □本报记者娄刚/文禹舸/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2013-08-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