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当代平顶山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平顶山

郏县齐村:藏兵洞诉说古寨遗风

2013/11/7 15:52:47 点击数: 【字体:

郏县齐村:藏兵洞诉说古寨遗风

夏季已经停产的胡二刀具生产作坊。

郏县齐村:藏兵洞诉说古寨遗风

胡二刀具锻打图片(翻拍资料图片)。

郏县齐村:藏兵洞诉说古寨遗风

藏兵洞入口。

郏县齐村:藏兵洞诉说古寨遗风

青石甬道。

郏县齐村:藏兵洞诉说古寨遗风

关帝庙。

    齐村,位于郏县茨芭镇,古称崇庆寨。在记者走访的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里,齐村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并不多,但部分古建筑依旧彰显着齐村的古色古韵。

    古寨墙遗址、古井、民国时期保长旧居、清末绅士旧宅、关爷庙、青石甬道等……传统建筑连片分布。然而,齐村独有的魅力不仅如此。8月7日,记者走访齐村。那蜿蜒曲折、上下相通、犹如迷宫的地下藏兵洞,诉说着昔日的沧桑历史。胡二刀具锻造技艺、钧台泥塑彩绘……一代代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依旧让人拍手称赞。
古称崇庆寨

    齐村,古称崇庆寨。清同治《郏县志》有记载:“崇庆寨:在齐村”。该县志记述当时郏县境内共有74座寨,其中,66座寨有始建年或重修年,而崇庆寨仅此6字。故始建年月,我们已无从得知。

    齐村北面紧靠山岗,三面有寨沟环绕,村落依水而建,东西两座小峨眉山绵延至此。据郏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齐舒奎介绍,当时的崇庆寨只有一个南寨门,寨名“崇庆寨”三个字就镶刻在寨门上方。另外,在东寨墙上,还镶刻有“望云”字样。现仅存古寨墙遗址。

    据村干部齐万玉介绍,现在齐村有1600多口人,以齐姓居民为主。而相传在明洪武以前,崇庆寨是以杨姓居民为主。

    相传,在明洪武以前,有一位给皇帝养马的官员,名叫杨亿马(音)在此居住。他养的马很多,放马的路从今齐村一直通到汝河。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占领郏县,永乐二年(1404年),齐村人的先祖随迁移大军从山西来到崇庆寨定居。到宣德时期,齐姓人丁兴旺,崇庆寨改名齐村。这时期齐村还接收了一胡姓落难铁匠来此定居,专门锻打刀、枪、器具等。随后的几百年间,杨姓家族逐渐败落,最后仅剩两户人家,一户主叫杨石头,一户主叫杨尾巴。最终,杨姓人迁离了齐村。

    传统古建筑

    齐村村落布局按五行八卦设计,北高南低;传统建筑布局规整,轴线对称。

    走进村落,东西中心街把古村落分为上下(路北路南)两部分,下部分由庙堂、学堂、广场和少有的近现代建筑组成,上部分多为民国以前的民居。

    关爷庙,位于中心街南侧,坐北朝南。据齐舒奎介绍,关爷庙前后跨度有15米,近200平方米,算是一座比较大的庙。因为跨度大的缘故,屋顶看起来显得比其他建筑要低些。关爷庙前是一片空地。“原先这是一个乐台,以前祭祀的时候,摆放供品、演奏音乐都在这儿。”现如今,这片空地是一个戏台,每逢集会、春节等重要日子,戏台上总是戏曲不断,非常热闹。

    民国时期保长旧居,是一处临街的明清建筑,院落坐北朝南,位于中心街北侧。“保长是民国时期的人,但是建筑是明清时期的。”据介绍,保长旧居原为三进四院落,原有东西厢房、过屋、正房和东西两个跨院。现仅剩部分厢房、过屋和正房,东西跨院的古建筑大多已被翻新或重建。

    保长旧居第三进正房原先是6间,现在只剩下3间。然而,青砖、过门石、石窗、二层建筑……正房依旧保留着以前的样子。跨院和主院中间是一条用青石、鹅卵石铺就的甬道。解放后土改时期,院落被分成了十二户居住,部分古建筑已被毁,但甬道依旧是老样子。

    采访时,正值中午,骄阳似火,在这条不足2米宽的青石甬道上,记者见到四五位老先生在地上铺上塑料单,直接坐在甬道上乘凉。“这里凉快得很,南北通风,青石阴凉,是夏天避暑的好地儿。”一乘凉的老先生对记者说。

    地下藏兵洞

    齐村人家里孩子好吃懒做、不好好干活,父母就会说他:“你躲那金洞儿里老舒服哩!”齐村人俗语中常说的“躲金洞儿”,原意是躲金兵之洞,而这个洞指的就是地下藏兵洞。

    “保长旧居下面是空的,地下藏兵洞就在那片区域分布着。有个地道口就设在保长旧居东跨院的院子里。”齐舒奎对记者说。

    据介绍,地下藏兵洞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岔,犹如迷宫一般。藏兵洞主要位于中心街以北,有五六米深。通往藏兵洞的地道口遗址有5个,现如今还能用的有3个。齐舒奎介绍说:“地道口一般都设在古建筑的院子里。”

    记者来到一处位于村民家的地道口,地道口被破旧的木板覆盖,上面堆放有杂物,若没人指引,想找到这里绝非易事。

    站在地道口往下看,感觉就像是红薯窖,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这个地道口和村里的古井是连通的。藏兵洞不是笔直的。有时候正走着,前面就要斜着身子过,洞里面还有分岔口。”齐舒奎告诉记者,藏兵洞和电影《地道战》里地道的布局颇为相似,有主干道,两边还有小道,有些道路两旁还设置有放灯的地方。

    据介绍,清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间,捻军(农民起义军,当地人也称“红胡子”)先后8次窜入郏县,攻城掠寨,据传4次经过茨芭镇齐村。方圆百里的官员、士绅和农民纷纷逃到齐村、吴洞一带,有的躲天窑、有的入岩洞、有的进藏兵洞。捻军曾多次向藏兵洞中喊话,让交粮、交钱、交人,齐村人坚决不从,群众就在地道中说:“俺这地道通郏县县城,有吃,有喝。”捻军虽多次用烟熏、封口等办法,但无济于事。捻军无奈,只得对地道中的群众说:“你们如能去郏县县城把烧饼买来,放在疙瘩庙(现包公庙),就免你们死。”当时,齐村人从地道秘口出来,到县城买来烧饼放在村前疙瘩庙,捻军见状立即撤离,众人幸免于难。

    据了解,齐村的藏兵洞还曾上演过现实版的《地道战》。在抗战时期,郏县的抗日武装和老百姓就曾利用藏兵洞同日本鬼子捉过“迷藏”,保护了当地人民免受侵扰。
 文化遗产村

    郏县胡二刀具锻造技艺,源于郏县茨芭镇齐村胡氏祖先。据传,500年前,胡姓二兄弟落难至河南郏县茨芭镇齐村,二人为铁匠手工技艺者,从此,胡氏铁匠手工技艺,在齐村以“胡二”为品牌,父子相传,世代传承至今。清光绪之前由于宗谱已失,无法考证,但近五代的师徒传承分别分布在郏县、宝丰县、汝州等地,产品销往全国。现如今,胡二刀具锻造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齐村的老艺人胡须柱年迈,长子胡海长参加郏县铁业社,二子胡海宾锻造技艺超群。因胡海宾在家也排行老二,就沿用了先祖“胡二”品牌,成了远近有名的“胡老二”。胡海宾膝下有三子,他们都是胡二刀具锻造技艺的传承人,现“胡二”刀具由老三胡国民经营,主要制品有菜刀、砍刀、斧、镰等。

    采访当天,胡国民外出不在,记者见到了同是传承人的胡国定。

    47岁的胡国定是胡海宾的二儿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锻造技艺,“十多岁我就跟着父亲学,最先学的就是拉风箱。”胡国定告诉记者,锻造技艺一般都是父传子、师传徒,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胡二刀具锻造工艺,全是传统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少则十几道,多则几十道,“铸造一把菜刀,若是在以前没有千锤敲打,就做不下来。”胡国定告诉记者,现在引入了一些机器设备,相比从前省劲儿不少,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手工打造为主,现在铸造一把刀也要20多道工序。

    要想做把好刀,原材料的选取很重要。如何判断钢铁好坏,就靠“试火”。把铁烧红,打成烙馍的厚度,对折几下,折而不断就是好铁。钢的选择也如此,把钢烧红打成扁条,在水中蘸一下,轻敲即断、脆而有声是好钢。材料选好后,其他的就要看锻造者的手艺了。胡国定说:“锻造钢铁时,温度多高,烧到啥程度,没有啥指标,全凭经验!”

    近年来,因传统工艺又脏又累,工资较低,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学习。据了解,齐村原有的22盘大多都已停办,现仅剩4盘,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另外,齐村的钧台泥塑彩绘也是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台泥塑彩绘,发祥于郏县茨芭镇(宋代前称钧台乡),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塑造人物为主。钧台泥塑彩绘造型优美,生动逼真,用色敷彩,典雅秀丽。它不同于中国画、剪纸、浮雕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2013-07-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