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石扁琮和玉石铲探析

2013/9/22 15:05:25 点击数: 【字体:

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石扁琮和玉石铲探析

石扁琮(龙山文化)
 
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石扁琮和玉石铲探析
 
双孔玉石铲(龙山文化)

    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山东临沂的文物工作者在临沂罗庄公社湖西崖村的东北湖中发现了一处高台遗址,当时对该遗址的文化性质和年代均不明确。该遗址海拔7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1980年9月,由于附近村民多次取土使用,让高台南段形成了一处直径50余米的大坑,高台顶部也被破坏,暴露出大量龙山文化遗迹,主要是墓葬。当时的临沂县博物馆(今临沂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清理了4座残墓(编号为一、二、三、四号),出土了一批极有考古价值的随葬品。对于这批文物,报告整理者仅做了较全面的记录和初步推断,至今我们对这部分文物的认知还比较模糊。本文以编号为一、二的墓葬资料为主,对两墓出土的文物中,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的琮形器、玉石铲做一初步探讨。并结合其他考古发现,对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等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二号墓从其方向、位置、地层关系等方面分析,它们的时代应相近,从出土的文物遗存等综合推断为龙山早期。这两座墓都同时出土了琮形器和玉石铲等礼器,以下分别阐述: 

    琮形器 

    一、二号墓出土的琮形器,因其外方内圆体扁的形制,故名。两件琮形器形式上略有差别,出土时都放在人体骨架右小臂附近,由于骨架腐朽严重,已看不出是否套在手臂上或平放在手臂边,但是形质与一般圆形臂环区别较大。 

    其中二号墓出土的琮形器,实质为大理石,通体磨光,体扁平较薄,近方形,每边11.5厘米,中间圆孔直径7厘米,厚0.5厘米,大理石纹理清晰,灰绿灰白色相间,色泽润滑,四边沿中部各有小凹槽,制作规整精细。整体平面与外方内圆柱状体琮的俯视图形近似,其中一对角双面磨平,可视为琮的变体或象征物。 

    琮,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按照周代的礼制,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这种礼制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琮应该就是祭祀用的礼器。原始社会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已是十分遥远的过去,由于那时文字还没有成形,因此不可能有关于琮形器当时情况的文字记载留传后世,而先秦史料中有关琮的追记又很不全面,所以要完全依靠它们来认识这件琮形器,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只有借助考古发掘材料,同时参照古代文献中与琮有关的记载,加上我们的推理、分析,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这件琮形器。 

    从大量的考古发掘材料看,玉琮盛行于良渚文化,是宗教祭典中的重器,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等场合,有的可能通过授受的方式,以确立统治者各层次的隶属关系和基本职责。放在墓中随葬,其作用一是保护死者灵魂平安;二是说明其拥有者是大巫,他们可以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是祖先及部落的保护神在人世间的代表。 

    浙北、苏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据专家考证:山东与江苏、浙江地理位置上接近,而且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绝对年代上也有一大部分相吻合,所以二者之间多少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点或相似点,这些共同点或相似点并不是在同一文化发展水平上各自独立出现的,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相互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良渚文化时期江南地区对江北地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玉器的制作和使用上,从目前已发现的资料看,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中玉器的出土地点多半集中在山东省的南半部,这件事向我们暗示江南的玉器及其制作技术可以是以太湖流域经由苏北传到鲁南的。 

    地理位置上临沂地区与江苏省接壤,是符合上述条件的。 

    从临沂湖台遗址清理的一、二号墓中出土的遗物分析,一号墓出土蛋壳陶杯上还带有通心式盖,这种器盖以往在大汶口的高柄杯和临沂王三岗遗址(属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杯上见过,故两座墓的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其时间上正处在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融合的最频繁时期。 

    从这两座墓出土的器物来看:墓主的身份比较接近,都有琮形器、双孔玉(石)铲(据任式楠先生考证应为玉钺)等礼器。玉钺和琮相伴出现在良诸文化一些重要墓葬中最为突出。玉钺中有的是行使军事统率的权杖,玉琮是宗教祭奠中的重器。 

    因此我们推测一、二号墓出土的这两件琮形器的制作和使用,是受良渚文化影响的,同样具有宗教或地位权力的象征意义。这些礼器的随葬,表明墓主应是掌握了原始宗教的祭祀大权。 

    玉石铲 

    新中国成立后,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玉器。这两座墓中一号墓出土的是双孔石铲,二号墓出土的为黄玉双孔铲,两者所用材质不同。其中二号墓出土的黄玉双孔铲,被多位学者考证为玉钺,从器形同钺、通体扁平磨光、制作精良、无使用痕迹来看,这必定不是实用之物,而是一种仪仗性质的物品。 

    黄玉双孔石铲还附一带槽长条器。出土时放在人体骨架左下腹部,带槽长条器与双孔铲叠压在一起,用的是同一块玉料,其长度与玉铲宽度相同。有槽的一侧还可以扣在玉铲的顶部,其用途当与玉铲有关。双孔玉铲为淡黄色,体扁平长方形,两边微斜直,上下有刃,上为平齐刃,下为弧刃,双孔均为单面管钻,这件双孔铲造型规整,色泽温润,工艺非常精细。长9.7厘米、宽6厘米、厚0.7厘米。长方条形色淡黄,厚侧面有深0.15厘米的尖底凹槽直通两头。薄侧面较薄一头有个三角形小刻口。长6厘米,宽1.2厘米,厚0.1厘米至0.8厘米。 

    一号墓出土的双孔石铲,呈黄绿色,半有灰黑色斑块和彩纹。通体磨光,体扁平,很薄,略呈梯形,顶部平直,顶上部有一孔为半圆,另一孔为圆形,均为单面管钻。刃部呈弧形较宽,双面磨刃且锋利。制作规整滋润光洁,无使用痕迹,也应为一件礼器,是权力和特殊身份的象征。

    龙山文化时期鲁南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深受良渚文化的影响,在良渚文化中期以后的首领,大都是集行政领导、军事指挥和主持宗教活动之权于一身的人物。我们推测与琮形器等重礼器伴出,这件黄玉双孔铲很有可能就是玉钺或是权力、财富、上层社会地位的象征物。从临沂湖台遗址墓葬出土的器物看,龙山文化时期阶级已经产生,人们的社会地位有明显差别。黄玉双孔石铲、琮形器、蛋壳陶杯等礼器的制作都需耗费大量的劳力。从民族学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部落首领、酋长、祭司们必须具备某种证明身份的物质标记,他们凭借这类物件领导整个氏族、部落。而氏族、部落成员对权威的服从,不但表现于服从酋长、首领、祭司本人,同时也表现于尊重他们持有的象征权力、地位的物件。由此我们推测这件黄玉双孔石铲就是证明其较高身份的物质标记,可能主要是在特定场合才能使用,更显示其庄重和威严,从中也反映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现象。   尹世娟(原标题: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石扁琮和玉石铲探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9-2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