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李村大集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2013/2/5 11:33:17 点击数: 【字体:

李村大集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进入寒冬,岛城大街小巷上的人比往常少了很多,但李村大集却是一如既往地热火朝天。一幅幅由民间老艺人挥毫泼墨写成的大红春联、花市里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小吃街上热气腾腾的老汤炖脂渣……腊八节过后春节之前的李村大集一集比一集热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集市逐渐往室内发展,大型商场取代了露天大集,但历经400多年、凭借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李村大集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在青岛,说起过年赶大集,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赶李村大集。不仅是因为它东西齐全,价格便宜,更在于其浓厚的民俗文化已经深深植根在岛城市民的心底,在露天集市越来越少的现在,李村大集的人气却一直未减。说到李村大集的人气儿,李沧文化馆吴娟馆长表示,李村大集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朝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在其中的建置篇上有这样的记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经是乡间十二大集之一。1928年刊《胶澳志》记载:“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之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交通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村贸易亦聚于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乡民张幕设店,米面、布匹、木器、家具乃至家禽等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
  
  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村常住人口为1958人,为市属乡村之中枢,凭借重要的地理位置,至建国前李村大集已跻身山东省四大乡村集市之一。到现在李村大集已经发展成为李村商圈乃至整个青岛市著名的综合性市场。

 

李村大集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40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在进步,李村大集也在发展,吴娟告诉记者,原本李村集主要集中于李村河东桥与西桥之间宽约80米的河滩上,现在规模日益扩大,沿李村河床向东西延伸,从东边的东李村至西边的杨戈庄,绵延约3公里,摊位也已经达到了上万家。但李村集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吴娟表示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李村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甚至已经走在崩溃的边缘,在上世纪60年代初3年严重困难时期,李村大集曾作为“黑市”被取缔,加上那一时期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之后大集作为城郊最大的自由市场,极大补充了短缺经济中的城市供应量不足的问题。在之后的10年里李村大集又一次进入黑暗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李村大集才终于迎来爆发期,政府大力发展地方民营经济,出资对集市环境进行改造,大集的交易量每年数倍地增长,李村集逐渐成了民间贸易的龙头和连接青岛城乡贸易不可缺少的纽带。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12年李村大集成功入选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李村大集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周边民间文化集聚地
  
  说到大集的价值,吴娟认为衡量李村大集的价值不能只从其经济价值考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村大集就是李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集聚地。从李村大集建成之初,集市上就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柳腔戏是这里群众喜爱的戏曲,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快书也在这里发迹,除此之外,拉洋片、变戏法、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的比比皆是。李村周围村子里的秧歌、锣鼓、高跷、彩车等更是远近闻名。
  
  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
  
  在没有商场、超市等现代化交易场所之前,人们的日常交易主要就是通过集市,由于规模庞大,地理位置优越,李村大集在带动周围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村大集交易的品种十分广泛,从服装鞋帽到瓜果蔬菜,从五金建材到农机农具,李村大集的商品种类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李村大集每集的人流量超过10万人,到了年末人流量更是超过20万人,年交易额已达到5亿多元,年上缴各种税费400余万元,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岛城其它集市。

 

李村大集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火红春联扮靓大集
  
  方方正正的大“福”字,写着“四季发财,年年有余”的烫金对联,年末的李村大集处处精彩,但要说哪里最红火,许多前来游玩的人都会指向热闹非凡的大集春联市。大集的西桥下,销售春联的摊位连成片,整齐地排列成十几排,从西桥再往西看,春联、蜡烛、灯笼摊摆成“一字长蛇阵”一眼望不到边,远远望去,红红火火的春联市成为大集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大多数物品价格攀高的同时,大集上春联的价格却在不断下降,“5块钱、4块钱、好吧,3块钱你拿走吧。”在大集上不时能看到顾客们以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与卖春联的商贩们周旋。“要是以前,这一对烫金的福字我5块钱都不一定卖,可现在竞争压力大,买卖不好干啊。”商贩刘建才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不过尽管卖不上高价,但消费人群的扩大却也使商贩们不少挣钱,在以往家庭成为“春联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但如今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是一些外国人也成为了买春联的主力军。“现在干买卖的都图过年红红火火,老外也越来越喜欢咱这中国特色,谁说这老传统不上道了,俺就不信。”刘建才笑着说。相貌平平字写得很出众人物
  
  走在春联市上,一则宣传语吸引了众多买春联的人,“莫言老乡不骗人,春联绝对手工写。”打出这一宣传语的是位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中年男子。在与该男子的谈话过程中,记者得知其名叫张宇亮,今年56岁,他自称是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莫言的老乡。
  
  “俺知道俺长得不好看,可俺这字绝对场面,不像他们是机器印的,俺绝对是自己写的。”张宇亮笑着说道,因为相貌并不出众,一些卖春联的同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丑人张”,相貌难以改变,他对自己写了30年的字却是很有信心。平常一直忙于农活的张宇亮每到年末便把自己关在家里专心写对联,之后便骑着三轮车到大集上卖,尽管他相貌平平,但顾客对他写的春联还是很认同,张宇亮表示现在平均一集就能卖近30幅春联,这在春联市上都是能排上名次的。

 

李村大集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脂渣烩火烧越嚼越香
  
  大集逛累了,总要找个地方歇歇脚,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为此,大集上的小吃摊比比皆是,这其中最让人割舍不下的恐怕就要数脂渣烩火烧和铁板蒜瓣肉了。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里满满地煮着肉脂渣,顾客上门后,老板拿起一个碗先是拿些葱花和香菜打底,接着从大铁锅中舀一大勺的肉脂渣和着乳白色的脂渣汤混合在一起,大碗7元小碗5元,配上一块火烧热乎乎地吃一碗,一身疲劳瞬间得到缓解。脂渣摊的对面,大气的厨师将五花肉切成大块,和着蒜瓣放进铁板制成的盒子里煎炸,将五花肉的肥油炸出后,放进花椒、大料等再炖一会,一份铁板蒜瓣肉就成了,拿上几瓶啤酒和好友坐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竟也不觉得天有多冷。和其它小吃摊不同,这里只收每斤4元的加工费,肉菜通常由顾客自带,经济又实惠。每到中午吃饭时间,小吃摊上一座难求,一些等不及的顾客索性端着碗站着吃起来。卖肉20年改行成“状元”人物
  
  在众多卖脂渣烩火烧的摊位中,李玉芬的摊位前人流不断,总结生意好的秘诀,李玉芬表示生意好在于其懂肉,卖了近20年的肉,她自认为集市上没人比她更懂猪身上哪块肉更好吃。“以前俺家是养猪的,丈夫在家养猪,杀了猪之后俺用车子推着猪肉挨个村卖,之后养猪越来越不挣钱了,连着好几年都赔钱,一次在逛李村集的时候看着集上很多卖脂渣火烧的摊生意都很好,这启发了俺。”李玉芬告诉记者,在回家和丈夫商量之后,丈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原本猪身上一些不值钱的肥膘练成脂渣后,到集上卖脂渣火烧,不料广受好评,顾客都说他家的脂渣炸得恰到好处,煮过之后格外香,没过多久她和丈夫就专门做起了这个生意。
  
  “要说挣多少钱,俺不能告诉你,反正比以前养猪要挣得多点。”用勺子舀起一碗肉脂渣,李玉芬十分“神秘”地笑着说。(原标题:李村大集年味浓 饱经400年沧桑今成非遗)



来源:青岛早报     时间:2013-1-24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