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绍兴三江闸:浙东运河上的工程巨作

2014/11/13 9:51:28 点击数: 【字体:

    明代建成的绍兴三江闸,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的滨海大闸,代表了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三江闸作为绍兴水利、浙东水运的枢纽和里程碑工程,历经近480年依然屹立在东海之滨,1963年就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闸的地位崇高,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意义重大。

    明嘉靖十五年(1536),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兴建了绍兴三江闸,此举使绍兴自鉴湖湮废,水体北移之后,又形成新的平原河网水系。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绍兴鱼米之乡以及浙东航运绍兴段又有了新的更高标准的水利保障。汤绍恩的治水精神为绍兴人民广为传颂,明代著名文人徐渭在汤太守祠题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练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

    三江闸的兴建缘由

    南宋鉴湖湮废,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直接注入北部平原,原鉴湖和海塘、玉山斗门两级控水全部由沿海地带海塘控制。平原河网的蓄泄失调,导致水旱灾害频发。而南宋以来,浦阳江下游多次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进一步加剧了平原的旱、涝、洪、潮灾害。为了减轻鉴湖湮废和浦阳江借道带来的水旱灾害,自宋、明以来,山会人民在兴修水利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修筑北部海塘、抵御海潮内侵;整治平原河网、增加调蓄能力;修建扁拖诸闸、宣泄内涝;开碛堰、筑麻溪坝,使浦阳江复归故道等,有效地缓解了平原地区的旱、涝灾害。但正如清程鹤翥《闸务全书》、罗京等《序》中所称:“於越千岩环郡,北滨大海,古泽国也。方春霖秋涨时,陂谷奔溢,民苦为壑;暴泄之,十日不雨复苦涸;且潮汐横入,厥壤泻卤。患此三者,以故岁比不登。”此外,明代初年浙东运河通过钱清江的航运状况也堪忧:

    钱清故运河,江水挟海潮横厉其中,不得不设坝,每淫雨积日,山洪骤涨,大为内地患。今越人但知钱清不治田禾,在山、会、 萧三县皆受其殃,而不知舟楫之厄于洪涛,行旅俱不敢出其间,周益公《思陵录》可考也。

    因此,兴建一处在新的水利形势下能控制泄蓄、阻截海潮、总揽山会平原水利全局的枢纽工程,是继戴琥筑麻溪坝、建扁拖闸以后,明代绍兴平原河网水利、浙东航运所必须及时解决的重大水利问题。

    三江闸的规模与效益

    嘉靖十四年(1535)汤绍恩移守绍兴。时“郡濒海,每受潮患,逢淫雨汜溢,决塘泄水,苗稿泉枯,且筑堤之役,殆无虚日,民甚苦之。”汤绍恩遍察山会平原地理水道,“公登望海亭,见波涛浩渺,水光接天,目击心悲,慨然有排决志”。嘉靖十五年(1536)7月汤绍恩毅然决计在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江汇合处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建造三江闸。三江闸历时6月完成,闸身全长310尺,共28孔,系应上天星宿之意,故又称“应宿闸”。

    三江闸的工程技术水平在当时领先中外。闸基处理,在岩基上清理出仓面后,置石、灌铁、铺石板。施工方法“其底措石,凿榫于活石上,相与维系”,再“灌以生铁”,然后“铺以阔厚石板”。底板高程一般在黄海1.92米左右。闸墩、闸墙全部采用大条石砌筑,条石每块多在1000斤以上,一般砌八九层,多的在10层以上。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秫”。闸墩两端“则剡其首”,形如梭子,俗称梭墩,以顺水流。顶层履以长方体石台帽,上架长条石,铺成闸(桥)面。墩则凿有内外闸槽,放置双层闸门,闸底设内外石槛,以承闸板,总有木闸板1113块。有大墩5座、小墩22座,每隔五洞置一大墩,惟闸西端尽处只三洞,因“填二洞之故”。此外,在闸上游三江城外和绍兴府城内各立一石制水则,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以作启闭准则。又在三江城西门外南建六洞减水闸(也称平水闸),在玉山之东北建一洞撞塘闸(后增一洞,称两眼闸),以缓三江闸泄流时的水势。

    三江闸的建成,与横亘数百里的萧绍海塘连成一体,切断了潮汐河流钱清江的入海口,按水则启闭,外御潮汐,内则涝排旱蓄,正常泄流量可达280立方米/秒。至此,绍兴平原河网新格局基本形成,也开创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三江闸建成使绍兴水旱灾害锐减,原西小江沿岸1万多亩咸卤地也成为良田沃土,还是浙东运河航运萧绍平原的控制性水位和调度工程。“其沮洳可蒲草,其泻卤可盐,其泽可渔,其疆可桑,其途可通商旅。噫公之举,然直水患是除,而利之遗民者溥矣。” 又所谓“当年填海家家怨,今日宁澜处处烟”。建闸50年后有人评价说:三江闸“盖举三邑之水而节宣之,其利甚大,至于今几五十年,无以苦潦告者”。

    三江闸发挥效益约近450余年。岁月沧桑,随着水利形势的变化发展,1981年,绍兴人民又在三江闸北5里处,建成了流量为528立方米/秒的大型水闸新三江闸,老三江闸遂完成其光辉的历史使命。

    三江闸的崇高地位

    1.水利枢纽

    (1)三十六源水之所汇。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汇入山会平原,通过主流若耶溪到直落江约48公里的主河道到三江闸。

    (2)鉴湖水系之总控。1536年至1981年445年绍兴鉴湖河网蓄水、排涝、挡潮、航运水位调蓄的枢纽工程。

    (3)萧绍平原水系三江口之咽喉控制水工程。

    2.发展空间

    (1)大自然的厚赐。海涂淤积,人类活动围堤,天人合一,绍兴地域扩大与发展。绍兴城市与平原发展的土地资源库。萧绍平原965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围涂约40万亩(26平方公里)。

    (2)曹娥江大闸建成,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区域。

    3.塘闸文化中心

    (1)绍兴三个文化圈之一。绍兴的文化生态是由山—水—海的文化圈层构成:即以大禹陵为核心的会稽山文化;以水城为核心的鉴湖、水乡、水运文化;以三江闸为核心的塘闸、围涂、滨江文化。由此可见三江闸在绍兴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2)领先世界的水利工程。在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之前,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滨海砌石重力闸坝,其技术领先世界300多年。

    (邱志荣,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1-13)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