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窑湾,在湘潭的历史深处

2013/10/30 10:13:22 点击数: 【字体:

窑湾,在湘潭的历史深处

窑湾里的麻石巷

    张 英  陈文清

    窑湾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人们说,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

    古迹荟萃 

    窑湾得名于清代,在此之前的元代和明代,它被称为锦湾。窑湾依山靠水,商业发达,朝朝代代吸引着世人欣赏、吟咏,这里也涌现出了许多名人轶事,留下了诸多古迹、建筑,如望衡亭、唐兴桥、陶侃墓、何腾蛟墓、求子桥等。 

    唐兴桥是湘潭市区通往窑湾街道的唯一通道,原名壶山桥,因毗邻唐兴寺而得名,是湘潭城区现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生活在湘潭窑湾街区的居民每天都由此进出。该桥始建于清初,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6米,跨度12米,由花岗岩石砌成,两边有花岗石围栏,围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栩栩如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石雕面目越来越模糊。

    通过唐兴桥,一路向窑湾深处蜿蜒,一路上古迹众多。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湘潭唯一的摩崖石刻——江山胜迹。路过石刻,就会看到江边的望衡亭,相传望衡亭是东晋名将陶侃在此屯兵时所建,那时站在亭楼上远眺,可以望见南岳衡山,望衡亭便由此得名。经过望衡亭,便来到陶公山。山上并排修有两座墓冢,分别是东晋名将陶侃和明朝抗清名将何腾蛟的衣冠冢。明朝覆灭后,何腾蛟在湘潭县城蒙难,后来灵柩被迁回祖籍,窑湾只留下了这座衣冠冢。

    绕过陶公山,便来到了唐兴寺原址。唐永徽六年(655年),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因劝止高宗废王皇后欲立武则天为后而被贬潭州。一天,褚遂良登陶公山,见石塔寺寺宇宏伟,触景生情,于是奋笔题写“大唐兴寺”4字,以暗示匡扶大唐之意。该寺于元末被毁,至明正统元年(1436年)复重建,后又多次毁而复修。清光绪13年(1887年),寺院遭遇匪劫,僧众四散,寺院方始败落。现寺院仅存“大唐兴寺”石额藏于湘潭市博物馆,寺址已改为现在的唐兴寺小学。

    穿过唐兴寺原址,经过一座石桥,一座碉堡形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我国第一个砖和钢筋砼结构的现代化汽车站——潭宝(窑湾)汽车站。潭宝(窑湾)汽车站始建于1925年。后因失火被焚,车站在原基础上得以修复,现在看到的潭宝汽车站是一幢高4层,带天井的碉堡形建筑。1964年车站因区位和规模的缘故退出历史舞台,但圆形台阶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潭宝汽车站见证了湘潭作为公路交通枢纽的辉煌。车站被废弃后,成为了附近工厂的仓库。2006年,潭宝汽车站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处古迹象征着窑湾昔日的繁华与显赫,如今光阴远逝,遗留的故事永远是窑湾深处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事厚重

    与古老的窑湾街道隔水相望的是湘潭有名的杨梅洲。由于湘江穿城而过,江水长年累月冲击形成了许多江中小屿,杨梅洲是最有名的一个。曾国藩水师训练营就位于杨梅洲上。如今木质结构的营房仍然林立洲上。依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杨梅洲造船的历史悠久,据记载有1700多年。晋朝陶侃驻兵窑湾时,就在杨梅洲造兵船,南宋时期开始造商船,明朝时杨梅洲的造船业较为发达,洲上建有鲁班殿,为造船工人集会之处。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委派同知褚汝航在此设分厂造战船,并一直承袭沿用至今。解放后,造船工人组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湖南省航运局接收造船社改为造船厂,1964年与市船舶厂合并,成为全省较大的船厂之一。然而,随着水运的衰落,原来的造船营房现在也冷清了下来。

    在窑湾,还有不得不提的两个故事。一个是秋瑾告别夫家,走上辛亥革命道路。另一个是毛泽东与宽裕枯粮行擦肩而过的缘分。秋瑾的夫家是湘潭显赫的王氏家族,现在窑湾由义巷就有秋瑾故居的3间房屋,大门上有“义源当”3字的石招牌。据说原有房屋10间,三开三进,为两层的砖木结构,总面积400余平方米,但是有7间在1944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只留下了现在的3间门楼及后面的过道。秋瑾在此生活了7年,之后便参加到早期革命中。传说当时秋瑾借带两岁女儿出门看戏之机,悄悄地将一张给夫婿的纸条留在女儿的衣服口袋后,将女儿留在现在望衡亭处的戏台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解放后,“义源当”被列为辛亥革命纪念地,孙中山手书的“秋瑾故居”匾额位于门上,1982年秋瑾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秋瑾故居的是窑湾普通居民的住房,人们每天悠然来往于此,但不少外来的客人还是会好奇地凑到紧锁的大门前去一探究竟。

    宽裕枯粮行位于通往窑湾的江畔,是清光绪年间毛槐林开设的。宽裕枯粮行为单开间四进砖壁木板3层楼房,房宽仅两米多,但长约20米左右。外墙很厚,房间中规中矩。粮行不是米店,并不直接销售加工好的米粮,只做未加工粮食的贸易批发。毛槐林就是毛泽东的伯父。毛泽东在进入东山学校以前,父亲曾有意将其送到伯父处学做生意,年幼的毛泽东觉得挺有意思,并没有抗拒,只是后来进入了东山学校继续求学便作罢。这段经历,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提到过。毛泽东虽然没有成为宽裕枯粮行的伙计,但在后来求学长沙及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多次来到粮行落脚。宽裕枯粮行代表着湘潭作为全国四大米市的辉煌。由于粮行属于居民私有的房产,如今虽然粮行外在的面貌变化不大,实际上是居民的生活用房了。

    寻常窑湾

    窑湾的繁荣与兴盛随湘江而来,也随湘江而去。如今的窑湾居民大多是当地土著,依靠着湘江畔,他们大多以打渔为生。居民易汉钦,祖上三代都以打渔为生,现在儿子仍然以此为业,像他们这样的职业渔民,在窑湾有20多户。到了一年一次的休渔期,他们就制作渔船出售。走在窑湾的老街上,随处可见民居外架着的木船。这些木船不单用于外出捕鱼,更多的时候是洪水来袭时用来出行的工具。

    据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窑湾地势低洼,每年一到汛期,窑湾的大部分民房都要被水淹到近一层楼高的位置。“这里大部分房屋都是两层楼,洪水一来,大家便都撤退到二楼。”部分民居一楼是商店,有时水来得急忙,东西来不及搬,就被水冲走了。而一旦洪水淹没,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格外忙碌,给居民送生活用品,及时提醒水位涨落情况。窑湾现在有5000多住户,1.6万多人,这些湘潭最老的居民,从小时起,湘江每年的涨水就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到涨水,窑湾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半小时就要用喇叭沿街通报一次水位。“常年来大家都这样相互依靠,窑湾街道的工作人员与居民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负责人说。窑湾人是乐观而豁达的,说起这些趣闻,窑湾人脸上还是乐呵的。尽管每年汛期免不了要被洪水戏弄一番,但这些祖祖辈辈住在水边的窑湾人,对湘江仍然有着亲切而复杂的情感。

    对窑湾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古老的家。在窑湾老街上,如今能看到的房子基本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翻新的,留下来的能反映窑湾古老风貌的建筑已是凤毛麟角,现有居民的房子中就更少了。唯一一幢就是李柳染堂。

    这幢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古宅建于道光6年,建房者都是学徒出身,他们辛辛苦苦打下了家族的基业。现在的屋主是年过70的李先期老人,他自出生便与这座老宅子相伴。“新中国成立以前,房子还是原貌,后来由于洪水冲毁不少。”由于房子是木制结构的,面对洪水,古老的木屋也无力抵抗。如今,房子里住着李先期和他妹妹两户人家。“从这个房子里走出去的人不计其数,现在留在这里的就我们两兄妹,我的想法是在我有生之年好好维护祖上留下来的这份家业。”李老笑得很爽朗。

    等待蜕变

    窑湾虽已破旧落后,但其仍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堪称湘潭人文的一个摇篮。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正着手将窑湾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

    据了解,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总占地面积为4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13.57亿元,于今年2月开始筹备。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将分为三期,一期启动区为潭宝汽车站及景观广场,二期核心保护区为望衡亭至李柳染堂,三期为湿地公园、李柳染堂至杨梅洲大桥。根据计划,2013年底前将完成启动区建设,2014年底前实现核心区竣工运营,2015年底力争全面完成新区建设。届时,窑湾人文历史街区、湖湘特色美食街区、民俗文化休闲街区将横空出世。窑湾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如今将迎来面貌的全新改变,窑湾居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期待。“窑湾依江伴水,人文荟萃,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重建后的窑湾可以不让我们再遭受洪水的困扰了。”

    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表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仅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任务需要,也是展现湘潭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时代需求,更是改善窑湾老街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现实要求,必须进行,而且越早越好。(原标题:窑湾,在湘潭的历史深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10-3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