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扎”出来的马迹塘故事

2013/9/23 10:54:10 点击数: 【字体:

“扎”出来的马迹塘故事

 巡游中的马迹塘扎故事
    何宇翔

    高台上,一个小男孩一手托着一只“嘎嘎”叫的活鸭子,鸭子背上又站着一个小姑娘,从外表看没有其他支点,却可以在大街上穿行数小时。这就是至今流传在湖南省桃江县马迹塘镇的民间高台艺术——马迹塘扎故事中的造型之一。

    马迹塘扎故事是由儿童装扮表演的一种独特奇巧的民间高台艺术,在桃江民间用“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来形容它。纵观国内各地之民间高台造型艺术,类似马迹塘“故事”的有广东的“飘色”、浙江的“抬阁”、山东的“芯子”、山西的“提篮”等,但马迹塘之“故事”则更具独特魅力。它比“飘色”更巧,比“抬阁”更秀,比“芯子”更奇,比“提篮”更雅,出于“高台”而胜于“高台”。

    马迹塘扎故事的重点、难点在高台的扎制,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在扎“故事”时,首先要制作一个长1.4米、宽1.2米、高0.85米的木座,木座内放石块、铁块稳定重心,再将一根长3.5米、经过造型制作的铁轴插入木座固定。出发时,将化装好的演员一一抱上木座就位,演员用绑腿、棉花齐腋窝捆扎固定在轴端,再安上假脚,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灵活自然。充当演员的小孩要经过严格挑选:年龄一般在5岁至9岁之间,身轻、俊俏、聪明、大胆并且具有耐力。
 
    马迹塘扎故事在表演时,观众们常看得心惊肉跳,其实不必担心,每次演出,艺人们都会严格检查绑扎是否妥当,而且在行进时还采取了保证安全的措施,四人抬木座,四人保镖,左右各一人手持木叉保护,以确保小演员的安全。
 
    每个马迹塘扎故事的设计创意被称作“出手”,它是“故事”艺术表现的关键。扎“故事”者艺术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出手”的精巧与否。一件好的“出手”要达到美学、力学的协调统一。如“孙悟空”必须是足尖立在“白骨精”的剑尖上才显得惊险有趣。总之,在“出手”上可随心所欲地采用各种器具,不仅演员要拿得自然、站得合情、立得合理,而且整个设计还要立意新颖、险象环生,令人迷惑难解又回味无穷。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马迹塘扎故事的新一代传人不断探索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将美学、力学与现代声光电技术应用于“故事”的表演中,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以前的木座不能旋转,不便于不同方位的观众观看,第七代传人蒋锡军等研究设计出了一种能旋转的木座装置,实现了“故事”表演由静态到动态的突破。
 
    为了推广马迹塘扎故事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4年10月起,马迹塘镇政府筹资10万元,成立了由一位镇领导负责,文化站牵头,“故事”传人参与,集创作、研究、表演于一体的桃花江马迹塘故事演艺团,专门负责马迹塘扎故事的保护和推广工作。目前,马迹塘扎故事继成功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正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原标题:“扎”出来的马迹塘故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9-23)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