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保护农耕文化遗产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2017/7/5 15:47:02 点击数: 【字体:

保护农耕文化遗产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宜君梯田景观

  近年来,陕西文物系统积极助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发挥文物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文化引领作用,探索出从传统专业性保护到社会参与保护的新路子,文物扶贫工作带动农业文化遗产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当地群众共同迈上致富路,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和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6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宜君县坚持“保护文物、传承精神、融合发展”原则、围绕“传承文明、增强自信”这个中心、推动“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促进“乡村产业、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和文物工作实际,启动“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使文物扶贫工作惠及广大群众。

  自然“宜君”环境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北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因宜君水和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夏天知凉,冬天知热”。该地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光热适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素有“中国避暑城”之美誉,是四季皆宜的避暑养生福地。

  玉米是宜君县第一大优势粮食作物,宜君是陕西省地膜玉米种植第一大县。该县种植玉米有着久远历史,从开始试验薄膜玉米到形成规模,实现了农耕文明的巨大进步。

  每年四五月间,山城宜君县山梁沟峁间层层叠叠的地膜玉米梯田,如一圈圈泛起的白色波浪和一曲曲曼妙婀娜的五线谱,勾勒出大地的丰腴和壮阔,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宜君哭泉旱作梯田作为农耕文化的印记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代表,也是一座弥足珍贵、不可移动的活态文化遗产宝库,梁、峁、沟、壑纵横交错和地形地貌复杂神奇,彰显着黄土高原的雄浑,成为现代农业文明的新典范。

  打造生态家园

  近年来,宜君县以保护梯田固有形态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改变群众生活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和大力改变乡村环境为突破口,把传统梯田这一农业生产方式变成提高当地百姓生活品质的场所——建设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

  当地依托哭泉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首先把哭泉梯田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哭泉梯田片区作为示范,深入挖掘梯田文化、保护生态景观、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夯实了县乡村三级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当地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利用梯田独特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传统耕作与生态观光,完善“农耕印象”和“上帝指纹”等文化旅游设施,拟定制度,增添设施,优化服务,实现了梯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以哭泉梯田为重点、以构建生态博物馆为总体目标,力求自然生态、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发展,形成以哭泉梯田、战国长城、娑罗古树、避暑养生、福地湖光、洛河风貌、云梦道教七大文化展示区。以传统文化吸引游客,以旅游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境界,全力打造西北知名的传统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先后完成姜女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改造、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开展宜君梯田自驾游、宜君梯田客栈民宿体验游、中国美丽田园·宜君梯田摄影写生季等活动。

  文物惠及民生

  2016年以来,宜君县以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被列入“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梯田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点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民俗经济,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全县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以文物保护为切入,积极推行旱作梯田景区网格化管理,努力实现管护员、讲解员、保洁员“三员齐备”。通过景区带动扶贫、农旅融合扶贫、商品制造扶贫及技能培训扶贫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以“梯田旅游、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使哭泉这个历史上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群众感觉到生态环境好了、旅游的人多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人均收入增加了。

  2016年11月17日,“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正式由陕西省文物局授牌,2017年宜君县将完成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各个展示区的展示工程,力争成为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中国农耕文化博物典型代表。

  宜君因其独特唯美的农业耕作景观和旱作梯田生态博物馆的正确定位,先后被国家部委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避暑休闲百强县”“全国革命老区旅游脱贫致富典范县”,被评选为“最美中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受摄影家喜欢的旅游区、陕西省旅游惠民先锋县,还被特别推荐为2015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

  共建南北梯田

  宜君哭泉梯田雄踞于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要塞,是关中等旱作农业的代表;陕南的汉阴凤堰古梯田镶嵌在巍峨秦岭和巴山腹地,作为水梯田是稻作文化的代表。位于关中南北的两个梯田群落一旱一水,各有千秋。2016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倡议和支持下,汉阴、宜君两县共同签署合作开发协议。

  双方商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共同打造姊妹梯田生态博物馆。

  根据协议,双方在梯田文化挖掘和研究中可将资源与研究成果共享,突出汉阴凤堰古梯田、宜君哭泉梯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致力于联手融入更大的区域旅游合作圈,在资源配置、线路设计、联合营销、日常管理、信息交流、旅游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积极合作,联合开发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共同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推介。

  两县将以签约为契机,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欣赏到这两种文化蕴育出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推动两县文物旅游产业共同发展。作者:庞博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