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黄河淤积层下的古代遗存

2014/9/12 17:17:30 点击数: 【字体:

黄河淤积层下的古代遗存

南河崖盐业遗址发掘现场

    2005年6月,在东营区史口镇刘集村北约 30米处发现了一处距今约3600年的古文化遗址。经调查,发现遗物出土于刘集村附近的水塘处,从整个剖面看,文化层距地表深约5.5米。从暴露的约1.5米的文化层看,包含物质十分丰富,有尖底盔彩器口沿、豆柄、盘、豆圈足、灰陶翁口沿、灰陶砖及头骨等。从出土标本看,器物个体较大,大部分为盔彩器、陶罐、陶豆、砖瓦片等。陶色多为灰陶,也有少量红褐陶,从质地看夹沙陶和泥制陶比例相当,器表装饰以粗绳纹为主,也有细绳纹、弦纹等。另外还发现较多的贝壳。从出土器物标本分析,初步确定此遗址是一处商周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300米。后经省专家组亲临现场考察确认,此遗址是黄河入海口地区发现的唯一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2006年5月,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对刘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商周至汉代文化层之上有一层约30厘米的板结的红淤土层,淤土层上是厚厚的黄粉土层和宋元文化层。由此来看,这里在汉代曾遭海水侵蚀,后又遭黄河水多次漫湮而形成这种特殊现象。当地居民远徙他处,自此这里较长时间无人类居住,直至宋代。《广饶县志》中也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地震,北海水溢”和“质帝本初元年(146年)海水漫溢,溺死人畜无数”的记载。

    刘集遗址的发现无疑对改变人们对以东营区为中心的入海口一带是退海之地,不会有早期人类活动这一说法起了关键作用。大水退后,黄河不断冲积,这一带地平面不断升高,使得海水漫溢的机会大大减少。于是,这一带又渐渐出现了人类活动。

    2006年5月至7月,东营市金宇建筑公司在东营区辛镇村建楼施工时,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的宋代铁钱。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人员对第二次出土铁钱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清理发现,铁钱距地表约4.5米,呈不规则状,南北最长12米,东西最宽10.5米,厚0.3米至0.7米不等。距第一次出土铁钱的地方仅20多米,由于年代久远,已锈结成坨,估算两次出土有30多吨。从钻探结果及出土文物标本断定,东营区辛镇遗址为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深约6米。出土的铁钱能够辨清的有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崇宁通宝等。这说明这里(今东营区一带)在宋代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且经济相当发达。

    东营区辛镇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区历史的久远,至迟到宋金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同年,在垦利胜坨镇海北村北还发现了一处宋元文化遗址,出土了碗、盘、执壶、人俑、瓷狗、灯盏、围棋子等瓷器和罐、盆、瓮、扑满等陶器,涉及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窑系;钱币有铜铁两种质地,涵盖宋朝各个时期,铁钱多数锈蚀严重,无法辨认,部分钱币上能分辨出“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字样;建筑构件有龙纹瓦当、花瓣纹瓦当、龙形陶纹等;同时还出土了部分石器和骨、蚌器及动物骨骼。从发掘出土的众多器物分析,此遗址年代上限可追溯到北宋时期,下限可推迟到元代,为垦利县发现的较早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此遗址的发现改变了所谓垦利县的人居历史为明代初年的传统说法,将该地区的人居历史又向前推进了至少400年。

    近年来,这一区域相继发现了多处商周时期的盐业遗址,最具影响力的有广北农场的南河崖遗址群、利津的南望参遗址、东营区的北辛遗址和垦利县的刘家遗址等。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位于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洲社区南河崖村周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群东距渤海22公里,西南距东北坞盐业遗址群约5公里,南距同时代的大荒北央遗址群仅4.5公里。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群东西长约2.6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共发现65处先秦时期的盐业遗址,其中商末周初的遗址有53处,东周时期12处(有4处与早期遗址重合),商末周初的盐业遗址分布密度非常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处,多数遗址相隔约50米。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时代为殷墟四期前段至西周早期后段。从空间分布上看,西部遗址早,东部稍晚,盐场存在着由西向东部(东部为海)逐渐移动的过程。2008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联合对该遗址群1号遗址1000平方米区域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卤水坑2个、刮卤摊场1处、淋卤坑18个、盐灶3座、房址5座。出土有西周仿铜陶鬲、素面鬲、划纹簋、弦纹罐和骨锥、骨刀等生活用品,还有较多的丽蚌、螃蟹和少量粟等食物遗存。这是我国古代海盐生产遗址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现的煮盐遗存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煮盐技术流程;并且,这些商周煮盐遗存是整个山东北部地区最靠近现代海岸线的考古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这里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退海之地”的传统认识,对于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制定现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从垦利县的刘家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看,应是与南河崖盐业遗址属同一时期的盐业跨越群,这里有人居住的历史也要追溯到商周时期。

    明朝初年,有大批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居此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明之前史料对此地土著居民却鲜有记载,所以人们得到错误的结论:这一地区是退海之地,人类居住时间较晚。事实上,明代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人居住,且有人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3600年前的商代,后由于客观因素而中断。降至宋代达到高峰,人们的活动区域向东进一步扩展。自明代以来,各地移民不断涌入,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再未间断过。

    东营市的历史文化是厚重的,这不只是小清河以南地区,以北地区同样如此。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证据摆在世人的面前。

    东营市境内陆地除小清河以南少部分属于泰鲁沂山地北麓冲积——海积平原外,70%的陆地属于黄河冲积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这里,该市东北部,历来是偏僻荒凉之地。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萧萧四野尽荒凉”的基本面貌未改,一直被称作山东的“北大荒”。

    ——这是《东营市志》中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东营市辖区内小清河以北地区,包括广饶县北部、东营区、垦利县、利津县、河口区都属于黄河冲积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这里土地碱卤,位置荒僻,开发历史短。同时,黄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陆3万亩至4万亩,被人们喻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而各地现存的族谱中除大部分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居此地外,很难找出比这更早的证据。2005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农业的开发,发现了一批古代遗存,为研究东营的历史打开了一个缺口。根据发掘的资料显示,至少在36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9-1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