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魅”——鬼神之间的文化诱惑

2015/4/23 10:46:39 点击数: 【字体:

 

    杨清虎

    在信仰世界中,长期存在着以天、地、神、鬼、人等为对象的崇拜和祭祀,“魅”是其中之一,只是鲜有人关注。魅是什么,是人们常说的鬼吗?翻阅古代文献可知,关于“魅”这种信仰,它既不属于人们常常所知的鬼世界,也不是某一种宗教的神祇,几乎只游离于主流信仰世界的边缘。

    对于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上古文献。《左传》中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这里“四凶”所抵御的“魅”就是一种可怕的“怪物”,它们危害中原,充满敌意。魅又是作为一种祭祀对象而存在的,《周礼》说,冬天要祭拜天神和人鬼,夏天要祭祀土地和物魅。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冬天较闲,需要天神和人鬼的保佑,夏天较忙,需要土地神保佑和免受精魅的捣乱,所以都要祭拜。这种魅,在上古似乎确有其物,《山海经》载:“魅,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所谓的魅,相貌怪异,不受人欢迎。

    魅有什么特征呢?汉代《说文》释“鬽”:“老精物也。”魅被视为一种历时较久的精怪。《论衡》也谈“魅”:“其物也,性与人殊,时见时匿,与龙不常见,无以异也。”魅被理解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异怪。到了汉代以后,人似乎与魅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人对魅的认识才逐渐清晰,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离奇故事。在众多的故事情节里,魅会扮作美少女、美男子、亲朋好友、达官显贵等各类人类角色诱骗凡人,魅可谓是千变万化,魅姿无限。这些故事中的魅,大多都有原形可辨。正如东汉王充所说:“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像人之形。”晋代葛洪也有类似的说法“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讬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魅就是一种历时较久的怪物,常常成精化人,迷惑人。隋唐故事《古镜记》,讲述程雄家中的女婢,原来是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的千岁老狸魅,只因在华山庙前修炼,最后化为少女,进入程家做了女婢。在王度的镜子前一照,就原形毕露了。所以说,魅就是修炼千年的精,就是迷惑凡人的怪。

    在古代小说中,魅的形象多样化,有魑魅、精魅、物魅、老魅、鬼魅、妖魅、邪魅、魔魅,以及厌魅之术等。这些各种类型的魅性格各异,都属于“跨界”的怪物,是魑是魅,是精是魅,是鬼是魅等等。魅形象复杂,飘忽不定,充满了象征和寓意,深刻影响着人的观念和信仰。在现代,利用魅的附加含义,出现了魅力、祛魅、返魅等说法,魅就是诱惑人,就是紧箍咒。魅的影响力持久而深远,一方面它源于中国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魅这种信仰源于社会生活,它就是一种俗文化,主要反映社会下层问题。第一,魅从未走进国家祭祀的上层,而是常与诸多民间俗神联系在一起,泰山神、石敢当、土地、天神都曾参与治魅,还有佛教的高僧,如玄奘、全清、定光等,道教的法师,如毛仙翁、张继先、张盖等都有与魅斗争的事迹。第二,魅很少出现在正式的场合,多出没于边远地区,或是山野茅舍,或是破庙陋室。第三,魅就是下三滥的代名词,“死老魅”这句含有贬义的骂人口语,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不雅之语。魅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也多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古代娼妓文化极其泛滥,文人狎妓,狐魅故事便层出不穷;儒生出身贫寒,十年寒窗,屡试不第,科举之路漫漫,偶尔出现对魅无可厚非的遐想;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复杂,中原与四夷战事不断,魑魅魍魉如影随形;商人经商,常年出门,偶有少妇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受魅蛊惑,也是可能的;民间陋俗不断,盛年夭折,定要配得冥婚,以求鬼魅无怨。如此种种的社会现状,塑造了万千之魅。

    魅的信仰,既反映中国文化,更源于中国文化。《鬼董》曰:“人灵于万物。人不能神,禽兽昆虫恶能神,又恶能魅人,凡言魅者其寓欤?”中国人有着非常浓烈的造神情结,就是鲁迅所说的偶像崇拜。信仰世界中千奇百怪的种种鬼魅,无非是源于人的内心,所谓“魅由心生”正是如此。人们不断地谈到神鬼,其实最终还是涉及自身的个人认识问题。所谓的“魅”,既存在于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也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人们相信,人死后可以为善成神,也可以因恶而祭祀,甚至有祭祀活人的生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魅到了近代能够变成溢美之词。如此种种,酿就了人们对魅的种种情愫,久久不能释怀,就赋予了魅的新含义——“魅力”。从信仰的本质上来说,魅是人们心理需求的一种结果。

    中国文化有着谦逊、礼让、忠勇、仁义等优秀品质,然而这些品质都是需要克服人性自身的弱点才能做到的。就魅自身而言,它邪恶、诡异、丑陋、贪婪、虚伪,几乎糅合了所有人性的丑恶。面对魅的诱惑,人们难以明辨是非,或是难辨其形,上当受骗,或是被迷失心智,或是丧失生命。是非之间,挡不住诱惑,就自然万劫不复。阴阳双修的魅,几乎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之路上一个转承古今文化思维的缩影和亮点。

    如今,对魅的存在,人们几乎是见怪不怪。魅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沉淀,细细琢磨,也许仍然时时可以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

    魅所代表的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是美是丑,是正是邪,是善是恶?其中囊括的中国文化的中庸、含蓄、刚柔相济、阴阳相生,既难说清,也难辨明。

    总之,中国文化中的魅,是精也是鬼,是物也是怪,是神也是人,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