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保护老房子的上中下策

2013/10/14 9:30:27 点击数: 【字体:

 

  由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及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老房子保护和收藏论坛”9月中旬在沪举行,对于如何收藏与保护古建筑之一的老房子,专家普遍认为,保护老房子的上策是原地保护,异地收藏和保护仅是退而求其次的中策,但从当今实际情况出发,也应当予以肯定。必须坚决反对的是拆毁行为。

  老房子应尽量在当地留存

  阮仪三

  (古建保护专家)

  谈一点关于拆迁和异地保护的设想。我认为要吸收当地政府、人民的力量尽量在当地留存。如果有的老房子不拆开不行,那么就要花工夫卸挖、下梁、整体拔柱,先测绘记录再落架,以求得原样修复。还有就是要收藏有道,留存老房子不仅仅可以欣赏,还要作为今后建造新房子、新城市的借鉴,迁建的过程一方面是原样修复,另一方面又是新的创建,需要科学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合理利用。保护收藏开发实践当中,有几个做法值得参考的,第一就是登记列入优秀建筑,有保护伞,有免死牌。第二是适度的旅游开发,第三则是市场化的活态开发,把它活态起来,然后才能永久保存。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了国家的重视、地方的努力、群众的支持,上下合力,保护、利用相结合,我相信老房子的再生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老房子收藏者

  应有一点英雄主义

  陈丹燕

  (作家)

  在我目击的20年里,看到对老房子的使用保护,发生过非常有趣的中国式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1993、1994年,那时的武康路上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房子,在房子靠近武康路的人行道上有一个小的圆圆的阳台,阳台被常春藤环绕着。在我小时候,人们把那个阳台叫做“罗密欧的阳台”。我们想象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徐家汇上演的时候,大家都希望罗密欧爬上那个阳台找朱丽叶。后来我出版《上海的风花雪月》时,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这个房子的阳台要被改建了,常春藤要被全部剪掉,变成一个光秃秃的阳台。这位读者说了一句非常动人的话,是他教育了我。他说:“这个房子卖给了一个台湾人,变成私产了。他有权处理这个房子的一切。但是这个房子在武康路上形成的景观,是我们武康路的居民包括湖南街道的居民共同的景观,所以它是共同的城市遗产,我们应该关注。”

  当时,我给徐汇区房地局写了一封信,希望房地局出面保护。后来,徐汇区房地局长来拜访我。同为人大代表的他,当时已开始做议案,希望人大能通过地方法律,建立上海12片历史风貌保护区。他的想法与我一样,也希望将武康路的阳台景观留下来。

  第二个故事,关于外滩。当时我在写一本《外滩影像与传奇》,开始访问黄浦江畔的建筑,其中之一是前身为汇丰银行的浦发银行。在改造过程中人们发现,在门厅里有汇丰银行时代的壁画,浦发银行使这个壁画重见天日,但同时把壁画当中镶嵌的汇丰银行的标志全部铲除,在原地安上浦发银行的标志……

  通过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我们很难尊重历史,特别是对个人历史的尊重,对本地历史的尊重。似乎我们可以随便改变它,随意抹掉它,随意加上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加上的东西。同样,我们也不尊重个人的感受。在老房子的收藏上,不懂得尊重那就没有保护,也就没有收藏。

  老房子的增值与传统的古董增值不同之处是,老房子和这个城市的历史、景观联系在一起。老房子不是个人的收藏,是为整个城市做收藏。藏家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我觉得老房子的收藏者应该有一点英雄主义。

  老房子保护要趋于“生存”

  陈燮君

  (上海博物馆馆长)

  关于老房子的保护和收藏,我想以石库门为案例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

  今天的石库门,从城市风景来说有所或缺,甚至有些风景在消失,但它曾经是上海的城市历史,带出过很生动的城市故事,包括历史和文化。上世纪30年代,上海大约有石库门房子20万栋。盛行的石库门在当时上海的民居中占3/4以上,所以今天讲上海的老房子,石库门恐怕是绕不过去的。

  我们能不能这样描绘一下石库门——石库门是高墙小院、闹中取静、安详私密,利于采光通风,是居家内部的露天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可以等候星星月亮,感悟世界的变化。在急剧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中,石库门有其亲情感、地域感、休闲感、悠闲感和安全感。

  今天从石库门来探讨上海的老房子。我认为,对此的保护要“趋于生存”。什么是趋于生存?

  第一,要保护形态。老房子的形态,应该要落地,落地到像卸瓦、脱榫、整体下梁、拔柱,这就是整体的保护形态。保护老房子有了观念、想象,还要通过细节的践行来加以体现。

  第二,保护老房子不仅是保护形态,还需要保护景观。老房子最好的保护,是放在原来的生态中加以保护。现在的异地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哪一天条件成熟了,我们可以让老房子回到过去的环境中。老房子的收藏,到了一定规模后,收藏家已经不自觉地走上了为社会收藏的这条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景观是非常重要的。景观,不随所有权的变更而变更,(老房子)一旦成为一个景观,为一个区域、一座城市所共有,这个景观就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记忆和思想。因此,老房子的保护是景观式的保护。

  第三,保护老房子是保护历史。以石库门来说,什么是保护历史?石库门从建筑来说,不会脱离当时的审美理念、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同时追求效率、安全、便捷,易租赁,另外还兼容了独立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休闲意识,包括逐渐形成的竞争意识。这些现代生活的主题词,在石库门的营造中,不自觉地就连接在一起。此外,石库门和新闻出版、文学创作,甚至电影艺术息息相关。可以说,石库门涵盖了老房、往事、旧情、民俗、遗产和历史。

  保护石库门,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石库门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切入,就是名人和石库门的关系。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历史上石库门与海上名人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我想谈谈处理好石库门保护和旧区改造的问题。无疑,旧区改造是重要的,使得城市面貌得以改观。但是,旧区改造有时是一个城市在一段时间内疾风暴雨式的改造。旧区改造与老房子保护,在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形成很尖锐的矛盾,这点我们不要回避。旧区改造的步伐是阻挡不住的,旧区改造也带出老房子保护和改建方面的诸多伦理学问题。不过,当这些老房子作为一种风景、景观、历史、文化,成片倒塌的时候,你不为之动容动情吗?

  讲心里话,直到现在,我晚上在家看书时还会想起小时候最舒坦的事情,是兄弟姊妹6个人一起在一张八仙桌上吃饭、看书、打乒乓,这种情结是挥之不去的。随着我们城市的进步,家庭生活的改善,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情结不会消退,也不能靠金钱买来。所以,今天的我们要善待历史,敬畏历史,历史才会善待你。

  老宅改建,为当代所用

  王卫

  (收藏家)

  我和大多数老宅搜藏者一样,都经历了粗放性搜藏到精细型搜藏的过程,不论是有意无意而为,都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与热爱。闻道园在上海已经14年了,从一块平地开始到现在的占地1000亩,古建筑10多幢。

  我记得一次在安徽黄山,为了看一座明代建筑,我走访了18幢楼,在山里看到一栋很漂亮的古建筑。我问我的设计团队,这栋房子可以拆到上海去修复吗?他们说不行,因为全部(构件)都松了。我找到这栋房子的东家,提出愿意花几万元钱,让他们原地修复。但是,东家的父母拒绝。理由是,他们的儿子要娶媳妇,如果这个房子不拆掉,宅基地就不会拿到,就不能建新房子,就娶不到媳妇,无法传宗接代。后来,我和黄山市的领导探讨,我认为既然黄山要保护民居,是不是有可能把有一些宅基地置换出来。

  老宅修缮、营造、改建,是为了一个目的——为当代所用,让建筑回归为人所用本质。我们深知古建筑保护的上上策是原址修缮,实际考量中,只能选择中策,异地改造性保护。闻道园从一开始就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也经历了从发展中规划到规划中发展的过程。

  这些年,对老宅改造我有很多个人体会,无论是做与现代的结合还是原汁原味的保存,各种改造思路其实都可尝试。我们也在探索一种改造思路:传统的续存,即设想百年前的老宅主人依然在此繁衍生活,设想他在当代生活状态与模式下,会如何优化与升级自己的住宅空间。

  未来,我们要探索一条综合体验之路,融合古建筑、古木园林、茶文化体验、沉香馆藏、奇石赏石文化、名企会所、五星庭院式酒店、古家具教学实习基地、古代人物装束造像体验等等。

  理想的保护是原地保护

  祝君波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

  过去,对于如何保护老房子,业内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但本次论坛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木质文明的历史遗产。历史传承是通过两条线,一条脉络是历史著作和典籍,还有一条脉络,就是实物。书画瓷器是实物,那些野外的建筑也是文明的物证,都要得到重视,得到保护。无论是原地保护、创新保护,还是原汁原味的保护,又或迁移性保护皆是保护,虽然在不同保护方式下会伴生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点我想说明,理想的保护,我们倡导的保护,是原地保护。我们支持原地保护,理解异地保护,坚决反对拆光毁光。异地收藏和保护肯定非上策,但比之于毁,是一种可以妥协的办法,因为那些即将败落的老房子,如果再不实行迁移性抢救就不复存在了。有时候在现实和理想中不找到一条妥协道路的话,其结果只能把它推向破坏。因此在今天,从实事求是的理念出发,也应予肯定。

  总结历史不是翻老账,而是通过回看吸取教训。我想到一个上海的案例,我出生在上海,当时建设的上海展览中心很好,但是毁掉了哈同花园(编注:旧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现在想起来是非常大的一个损失。上海并不算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元素并不是最丰富的,假如当年的展览中心位置稍微偏一偏,今天的结果可以两全其美。可惜,现在我们看不到了。对于老房子,我认为要有三条底线:1.原貌和原物恢复,不应移花接木。2.适度使用,在使用中保护,不可过度商业化开发。3.反对倒买倒卖,牟取暴利。

  老房子保护的三大新技术

  陈存夫

  (中国古建学会等学术机构会员理事)

  近几年来,老房子的保护主要有一些新的技术。

  一、落架大修、异地重建技术。该技术又适合于需要异地保护的文保建筑,当在原址确定无法保护或不具备保护条件时采用的方法(如大型水利交通建设有冲突)或者非文保建筑。

  二、纠偏顶升技术。该技术适合于当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出现倾斜、沉降或者因周边地势较高,对文保建筑有严重影响,采用这项技术,进行纠偏或顶升一定高度以利保护。

  三、移位技术。我国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已处于领先水平,一般平移技术既有采用液压千斤顶作为牵引设备,也有采用多车轮平板拖车作为牵引设备,即可横向、纵向,又可旋转、转向、斜向、平移。移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老房子的保护又开拓了一个新的保护方式。

  从一根木材

  判断古董家具的出处

  赵文龙

  (民间收藏家)

  抢救老房子的工程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困难的工作,需要顽强毅力和对木作文化痴迷。13年来,我从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地抢救了几十栋有鲜明代表性的古建筑。到目前为止,已抢救完毕恢复原貌的老房子有1万多平方米。

  通过这些年业务学习,我大致能判定某个房子是什么年代的、有没有必要去收。比如,通过对使用木材的判断,基本可以判断古董家具来自什么地区,出自怎样家庭,当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这就是木作家具或房子隐藏的密码。

  在中国范围内的老建筑,其实有很多,例如安徽西递宏村一地,我就看过很多老建筑,有时为了走小道看老房子,会不惜把新的越野车身刮得都是擦痕,有时为了一个村子里运出老建筑的建筑构件,需要一根料一根料往外运,每一趟来回20多公里。

  我有一部用了12年的手机一直没有更换,因为抢救老房子,几乎要付出个人的所有财力,抢救以后又不舍得卖掉。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把这些文化传承给孩子们看,我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跑到外国去看自己国家优秀东西。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这个过程真的很艰难。

  2000年,我在松江九亭购置了十多亩土地,建立了修复老房子和家具的基地“荟珍屋”。我想把它做得精一点,把在市面上看不到的老房子、家具展示在这里。

  作为一个收藏家,我希望把我最有价值的收藏留在本土,并以适当形式展出,如果将来能与政府、企业家联手把它们重新建起来将更有意义。我认为,无论是异地保护还是当地保护,个人的能力总是不够的,只有我做一点,你做一点,才能尽可能多地抢救。(本文由陆斯嘉、陈诗悦根据论坛内容整理) (原标题:保护老房子的上中下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3-10-1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