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在西天二十八祖来东土一苇渡江

2014/3/7 10:41:03 点击数: 【字体:

    禅宗是中国佛教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思就是静虑。禅宗的创立富有传奇色彩,据说,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语学说,来自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大法会上的拈花微笑;而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为弘扬禅法,“一苇渡江”到洛阳,面壁9年终成中国禅宗始祖。

    灵鹫山大法会是这么回事: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召集他的1250位出家弟子,在灵鹫山召开法会,大梵天上的尸弃天王从云端走下来,捧着一株名贵的优钵罗花(金莲花),恭敬地献给释迦牟尼,请他向大众说法。释迦牟尼登座后,并不说话,只是手持优钵罗花向与会大众展示,脸上露出笑容。正当大家都疑惑不解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却破颜一笑。这一笑,顿悟了佛法的真谛。

    于是,当着众人的面,释迦牟尼对迦叶说了一番话,说他已把真理宝藏“正法眼藏”秘密地传授给了迦叶,但“因为它是无形无相无臭无味,语言文字无法表述,唯有圣者的妙心才能体会,就像我手中的优钵罗花,它的美丽能传授给你么?除非你亲自去观赏、体会,否则它的美丽永远不会变成你的喜悦,被称为‘正法眼藏’的真理也是这样”。

    这就是传说中的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传法给迦叶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禅宗有其悠久的传法系统,最早可追溯到佛祖;同时也暗示,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是从佛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有根有据。

    迦叶以心传心接过大法后,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后迦叶把“正法眼藏”传给师弟阿难,阿难之后,一一相承,灯灯相续,又有商那和修等二十六祖,第二十七祖是般若多罗,第二十八祖是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本为刹帝利,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国国王第三子。他拜般若多罗为师后,改名菩提达摩。般若多罗传法给菩提达摩时,叮嘱他:“我圆寂60年后,你去东方(中国),将‘正法眼藏’传到那里,以普利众生。”菩提达摩遵照师训,果然在师父圆寂60年后乘船到中国,先抵达南海(今广州)。当时,中国正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此时期约为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至公元527年)。

    梁武帝萧衍十分崇信佛教,他曾亲自讲经注经,建寺度僧,并大量资助寺院,布施僧尼,还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把他从寺院赎回。听说天竺国来了位高僧,他非常高兴,即派人赴南海接达摩到都城金陵(今南京)弘法。

    达摩一到金陵,梁武帝便兴致勃勃地与达摩讨论佛法,引出一段有趣的对话。

    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建寺写经很多,度僧不计其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为何说无功德?”

    “这只能算是人天小果,是从烦恼业因中来,正如影子随着形体那样,虽有但并不突出。”

    “怎样才算是真功德?”

    “真正的功德是最纯净圆融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廓然无圣(空寂无边,没有圣谛)。”

    “我对面是谁?”

    “不认识。”

    这样一来一往,俩人话不投机。梁武帝对达摩的答话不领悟,达摩也认为机缘不合,不可久留,便离开金陵北上,要到北魏都城洛阳。

    达摩走后,梁武帝把他与达摩的问答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志公听后,大吃一惊,说:“达摩的开示实在是太好了,他就是观音菩萨乘愿再来传佛心印的!”梁武帝深感懊悔,立即派一队人马去追赶达摩。达摩此时正走到长江边,回头一看,一队人马赶来,便顺手折一叶芦苇,掷于江中,踏在上面悠然渡江而去。

    这就是达摩十分神秘的“一苇渡江”的故事。至今,在少林寺方丈室,尚存元代刻石《达摩一苇渡江图》。图中达摩高鼻圆脸多髯,头发卷曲蓬松,俨然天竺僧人模样。他双目圆睁,直视前方,赤足踏于一叶芦苇之上,身上袈裟飘飘生风,神态十分生动。关于“一苇渡江”的传说,后人认为可能并非指一叶芦苇,而是以芦苇扎筏渡江,因为《诗经·河广》中就有“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之句。□徐晓帆 司一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日报(2014-03-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