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地名探源 武皇思子伤心地 久负盛名古缑城

2013/12/2 17:16:48 点击数: 【字体:

洛阳地名探源 武皇思子伤心地 久负盛名古缑城

缑氏泰山庙

 
  今日地名:缑氏村

  地方状况:缑氏村为偃师市缑氏镇24个行政村之一,为镇政府所在地,距偃师市区15公里,离洛阳市区35公里。该村北接化寨村,南邻南家村,西为程子沟,东连金屯村,自古就为洛阳通向东方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有居住人口约1万3千人,是我市较大的行政村之一。

  村名由来:地名来源有三种说法:一、因缑山而得名;二、西王母姓缑,且在这里的瑶台庵修道而得名;三、春秋时期周灵王缑姓王后的诞生地而得名。

  久负盛名古缑城

  缑氏,一个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时出现的名字。

  宋《太平广记》中说:“西王母姓缑,河南缑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山海经》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世上哪有这样的人呢?如果说她不存在吧,《穆天子传》里又说周穆王曾经拜见过她。

  缑氏当地传说,西王母当时在缑氏西南做过饭,那里现有的深厚灰层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其实无论有没有西王母,现在缑氏西南的一处“灰嘴遗址”,正是原始社会的遗迹,有学者认为,这里曾经生活着名为“缑”的氏族部落,这也可能是“缑氏”名称的由来。

  虽然现在缑氏属于偃师市,可是在古时候,偃师或并入缑氏,缑氏或并入偃师,也有两“县”同时并立的情况,历史上的沧海桑田,给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曲折的轨迹:《中华都城便览》记载,这里曾是古豕苇国的国都,春秋时是滑国旧址,战国时归韩国。公元前627年,秦国准备偷袭郑国,郑商人弦高在这里碰到了秦国的军队,就以郑国使者的身份犒劳秦军,秦军一看,郑国有准备了,偷袭没戏了,就撤军了。撤军的时候,顺手就灭掉了滑国,设置了缑氏县,不过,当时并不是行政机构。到了秦始皇时期,正式有了缑氏县,属于三川郡。

  缑氏流传一句俗语:“缑氏街,三里长,东南西北走四方。”从古时候起,这里就是“西连秦晋,东接齐鲁”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07年,刘邦和秦军在这里交战;三国时,曹操和袁术曾在这里对峙,因为袁术字公路,流经这里的马涧河又被称为公路涧;就连公元611年李世民在这里击沉粮船的战斗,后来也成了电影《少林寺》水上搏斗的原型素材……

  村里的老人说,现在的缑氏村所在地,当年是一个椭圆形的寨子,东西长、南北窄,周边还有护城河,寨子的东边还有一个城门,上面写着“古缑城”三个大字。每逢集会,四方客人蜂拥而至,商贾云集,摊贩鳞次栉比,“热闹着呢!”

  缑氏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宋欧阳修路经此地,曾经写下了“青山临古县,绿竹绕寒溪”的诗句。当地也有“白云脚下踩,一步两孔井”的说法,这里的白云,指的是村东的白云桥,这座桥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修建者名为戴邦宪,桥“长10丈宽3丈”,期间多次修缮。现在还能看到部分桥体和桥栏杆,这座桥不仅方便了村东大街人的出入,而且形成了东大街西大街横贯全村的局面。

  道教佛教交汇地

  白云桥东边5米的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泰山庙了。

  虽然历经1000多年,但现在的泰山庙看上去依然气势雄浑:大门为三洞券拱,门上写着“泰山庙”几个大字,正门门楼叫“天齐楼”,内里还有舞楼、大殿、东西厢房、“三贤祠”等。不过,现在走进庙内只能看到一片繁忙的工地:大殿等建筑已经被拆,信徒们自募资金正重建。

  泰山庙是一座道教寺庙,始建于后周广顺六年(公元951年)。1935年,伊洛河暴涨,位于老城的“偃师中学”暂居这里,1954年才迁出,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共产党人、仁人志士都荟萃于此。后来,这里又成了机械厂、拖拉机站等,现在正逐步恢复原貌。

  众所周知,泰山在山东,为什么这里又有个泰山庙呢?

  当然,此泰山非彼泰山,但二者却又有些关联。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他也是一个神,《博物志》说,泰山另一个名称叫天孙,就是天帝的孙子,主管招人魂魄、万物始成、生命长短,他就是道教中的“阎王”。

  人谁不死啊?正因为泰山管着死者,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巴结他,泰山庙的祭祀和香火一直很旺,就连皇帝对他也得恭恭敬敬,唐玄宗将其封为“天齐王”,其后许多皇帝也都对其进行追封,这就是门口“天齐楼”的由来。

  在缑氏村,与泰山庙比肩的还有一个佛教名刹永庆寺,永庆寺啥时候建的已经无从考证了,寺内建筑也多已不存,当地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先有永庆,后有少林。”

  这话在学者看来可信度不高。但是,宋末元初,少林寺主持雪庭福裕在入主少林以前,曾住在缑氏村永庆寺,这事儿在《嵩山少林寺裕和尚碑》中记录得很清楚。

  另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玄奘法师起初学经就在永庆寺,而玄奘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自不用说,因此永庆寺这种“先有永庆,后有少林”的自豪心态也就不为过了。

  缑氏逸事

  像泰山庙、永庆寺这样的名迹,在缑氏有太多太多;这里所出的名人,如后汉理学家杜子春、后汉太尉庞参、唐宰相武元衡、理学家程震等,数都数不完,而流传在这片土地上如太子升仙之类的传说,也多得讲不完。

  然而,我们在缑氏听到的三个小故事,却让人凭添了对这个古老的村镇向往。

  头一件是2004年这里发现了一块唐高宗咸亨二年武皇(武则天)诗碑刻残片,碑上刻着“秋云轻、月正明、仙驭远、夜吹笙”等武则天诗句断语。据资料考证,这是武则天同唐高宗李治封禅嵩山,途经偃师缑氏永庆寺时所立。时值八月中秋,明月高悬,她触景生情,由子晋联想到自己的长子弘(葬于缑氏,唐恭陵即李弘之墓),感慨万千,遂以诗咏叹。一个叱诧风云的女人,在月夜古寺内追忆儿子,个中滋味,或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味吧。

  第二件是现在大家在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臣子称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由来”。第一个这么做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他为以后的皇帝开了个头,这个头就是在缑氏开的。

  第三个故事是,缑山是道教中七十二福地之一。《博异记》中说,“每年九月三日夜有一道士得仙,已有旧例。”不少修道的人在这一天赶来,最后少了谁,谁就是得道升天了,然后大家会记录下来。

  话说这一年,一个叫张竭忠的人在缑氏县当了县太爷,他根本不信这事儿。到了九月初三,他派了两个人到升仙点观察。到了三更天,只见一只色彩斑斓的老虎鬼鬼祟祟地顶着一片好大的叶子走进观中,又顶着大叶子从观中叼出一人,第二天,张竭忠带着人马上山追踪,发现一个大石洞,里面有好几只老虎,张县令也不含糊,一声令下,把老虎剿灭了……

  从此以后,再没有听说这里有人升仙了,仙观也渐渐荒废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10-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