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匾额背后的故事 三龙沟里出武举 义方教子美名扬

2013/11/26 16:06:23 点击数: 【字体:

匾额背后的故事 三龙沟里出武举 义方教子美名扬

    匾额状况:“义方教子”匾额长160厘米,宽86厘米,上款为“恭述大德望耿老先生大人懿行”,下款为“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仲春上浣榖旦,合乡仝立”。该匾书法精妙,至今保存完好,四周边框分别雕刻团寿、蝙蝠等图案,蕴含“五福捧寿”的吉祥祝愿。

  专家评析:此匾属于一块功德匾,是乡亲们为了追述和称颂匾主人教子有方而敬献的。道光十四年即公元1834年,距今有174年的历史。题款中的“大德望”是旧时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一种敬称,同类的褒语还有“大乡望”、“大硕德”、“大乡范”、“大京元”、“大耆英”等。

  教子走正道

  古来为义方

  “义方教子”这块巨匾现存于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该村的耿氏族人数代珍藏,前些年才被耿建升老人拿出来,重新悬挂在老宅的门楼上。

  来到曲家寨三龙沟,看到这块熠熠生辉的大匾,许多人不由得想知道:匾上的文字究竟是啥意思?所谓“义方”又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这牵涉到一个典故,就是《三字经》中的几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因为家居北京附近的燕山一带,因此被后人称为窦燕山。传说,窦燕山出身富户,年轻的时候品行不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他这样虽然赚了很多钱,但直到30岁还没有子嗣。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早就过世的父亲说他心术不正,恶名已被天曹记下,不但无子而且无寿,只有尽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才有可能挽回。

  醒来后,窦燕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决心改邪归正。从此,他周济贫寒,广行善事,还在家里兴办义学,请名师教课,对贫寒之家的孩子均免收学费。后来,他和妻子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仪、俨、侃、称、僖。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仪官至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次子俨任礼部侍郎,三子侃为起居郎,四子称做到参知政事,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补阙。他们为官清廉,名扬四方,时人赞为“窦氏五龙”。一位叫冯道的侍郎专门为此赋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由此来看,“义方”就是做人的正道,每个家长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教之以“义方”,不要让其走上邪途。

  山沟出奇人

  名为耿太元

  耿建升家中保存至今的这块“义方教子”匾额,雕制于清代道光年间。读上面的文字,虽然可以知道这是当时人们送给一位耿老先生的,但这位耿老先生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教育儿子的,文中均未讲明。带着这些疑惑,我们询问村中多位耿姓老人,但大家也难以讲明白。不过,他们反复提到一个“耿太元”的人名,说匾额应当和这位祖先有关系。

  随后,耿建升等人把我们引到老宅院外,指着大门楼前放在地上的一块上马石和一块带着凹孔的长方形条石说,辈辈相传,这两件东西都是耿太元留下的,其中带凹孔的条石是耿太元年轻时练习武功的重要器具——石■。

  看着祖先的遗物,老人们反复回忆,慢慢捋出了头绪。曲家寨的耿姓人氏祖籍山西襄陵,明朝洪武年间迁至登封张店,明末清初,灾荒连年,他们的六世祖耿节又携三个儿子逃荒到了偃师,在景山之北、伊洛汇流处南边的曲家寨三龙沟定居下来。根据家谱记载,耿太元是他们的第十三世祖先,但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

  历代传说,耿太元自幼聪慧异常,但由于家庭条件一般,青少年时以打铁为生。打铁之余,他十分喜爱习武,寒暑不辍,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夫,双臂有千斤之力。看到儿子渐渐长大,耿太元的父亲既高兴又担心,于是便常常告诫他要与人为善、踏实本分。

  有一次,耿太元去赶集,碰见一个卖煤的牵了一头大骡子,骡背上却只驮了三布袋煤,就惋惜地说:“用这么好的骡子驮这么少的东西,真不值得赶一次集!”卖煤的听见后很不乐意,气呼呼地说:“咋的?这三布袋煤好几百斤,你能一次把它拿走,我分文不要!”这话戗得耿太元受不了,只见他两臂稍一用力,一个胳膊夹起一袋煤,如老鹰抓小鸡一样轻松,又一运气,嘴上咬住一袋煤,大步流星就往家走去。

  卖煤的看到这个小伙子力气如此之大,先是惊讶不已,可随后一想煤就这样白白被拿走了,又不能反悔去讨要,一屁股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赶集的人围过来看热闹,问明事由,有的人叹息摇头,有的人说他活该。这时,人群中出来一中年男子,说他和拿走煤的耿太元同村,耿太元不是蛮横不讲理的人,肯定会给他送煤钱来的。果然,没过多久,耿太元就拿着三个空布袋来了,并如数付清了煤钱。

  科场中武举

  泽及众乡亲

  家里条件转好后,耿太元被父亲送到了一所武学读书。几年下来,眼界大开的耿太元也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他的父亲一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就加以阻止,原因是他们这一家已经数代单传,武场上刀枪无眼,生怕伤着了他;退一步讲,即使武场上平安得了功名,将来从军也是凶多吉少。可耿太元去意已决,一定要参加。

  无奈,父亲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试图拦住耿太元。他提出一个条件:只要耿太元能一锤将家门口的大厚石碾打烂,并在一天之内将其用铁箍补好,再碾完四袋谷子,家里就不阻拦他去参加科举了。

  听了父亲的话,耿太元默不作声,抡起大锤,一下就将石碾砸得四分五裂,随即,独自一人来到铁炉前,又是拉风箱,又是打制铁箍,很快就将石碾拼装箍好。紧跟着,他推动石碾,飞速狂跑,不到天黑就将四袋谷子碾好。

  经过层层选拔,耿太元顺利参加了武科乡试。上得场来,耿太元在步箭、马箭、舞刀、举石等项目中无不力拔头筹,策略考试,他也成绩优异,最终,得中武举人。

  科举结束,耿太元遵从父亲的意愿,没有从军做官,而是回到家乡,在当地的一所武学当起了教师,培育出众多弟子。清朝晚期,社会动荡,兵匪扰民,耿太元积极组织大家筑寨防御,维护一方平安,名闻乡里。

  回头再说耿家的这块“义方教子”匾额,它的雕制、赠送年代为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春天,究竟是人们送给耿太元的,还是送给他父亲的,人们都说不准。

  我们尽量搜寻线索,询问耿建升老人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旧物,他爬到老宅临街房的顶棚上,抱下来三面古色古香的祖先牌位。其中的一面是为“皇清耆老耿锡纯”而设,此人字眉寿,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二月十二日,而敬设这面牌位的人恰恰署名“男太元奉祀”。同行的市民俗博物馆专家范西岳一看到这些,立刻惊喜不已,结合“义方教子”匾额的落款时间,他可以肯定,“义方教子”匾额是耿太元父亲耿锡纯去世三周年的时候,乡亲们为了追述纪念耿锡纯老人的功德,敬献给他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7-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