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当代洛阳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洛阳

“远去的村落”之魏屯村(下)

2014/2/17 15:53:58 点击数: 【字体:

    过完春节一上班,怀里有娃的职业女性多少都会有点儿心烦意乱:要是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帮忙看孩子还好,如果老人身体不好、有心无力,而娃娃又不够进幼儿园的年龄,那就只能雇保姆了。可这年头人心叵测,保姆要是趁咱上班,饿咱娃的肚子、拧咱娃的屁股怎么办?哎呀,不敢想!

    工作与抱娃难以两全,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人民公社时期,魏屯村的社员们一度为这个问题感到苦恼,不过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解放的标志之一便是妇女可以像男人一样干粗活、重活,像男人一样挣工分。工分可以换粮食,在食品匮乏的年代,粮食的意义大于一切。

    据魏屯村村史记载,为了“解放妇女生产力”,生产大队挑了一些志愿者,成立了“抱娃娃组”,专门帮社员们照顾幼儿。此外,大队还建立了托儿所,实行集体供给制,娃娃们一律免费入托,吃喝由大队食堂免费供应。当娃娃的爸妈在地里挥汗如雨的时候,看娃的社员就领着娃娃唱歌:“爸爸、妈妈去耕田,把我送到托儿所。拍拍手,唱唱歌,你说快乐不快乐……”

    那个时代的人尽管缺衣少食,却都有一种单纯的信仰:咱的娃就是人民公社的娃。大伙儿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还怕啥?不怕受穷——穷也是大伙儿一起穷;不怕失业——干活好坏都一样记工分,无所畏惧,于是无比快乐。

    当时,魏屯村托儿所的保育员,都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且“觉悟高”的妇女。她们带一天孩子可以记8个工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员们学习毛主席语录,保育员就给孩子们讲阶级斗争故事,因为“阶级斗争要从娃娃抓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锅饭时代结束了,各家各户分到了责任田,女人可以选择下地干活,也可以选择在家抱娃。托儿所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育红班。两者不同的是:托儿所的建立是为了“解放妇女生产力”,年龄多小的娃公社都管;办育红班则是为了解决幼儿的教育问题,只招收5岁至6岁的孩子入班。

    魏屯村村民如今搬进了龙富小区及龙祥小区,村居时代亦宣告完结。过去相熟的邻居或许还可以帮忙带带孩子,如今住进了单元房,换了新邻居,关门闭户防小偷,也疏远了邻居。

    自个儿的娃,真的只能自个儿想办法带了。

    有了自主选择权,便要克服选择恐惧症:想多挣钱,就要撂下娃娃去上班;想给孩子更多的爱,就得辞职在家看孩子。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不过托新时代的福,好赖都不会饿肚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4-0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