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当代洛阳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洛阳

洛阳文物撷珍:汉服影响 胡服改良

2013/11/9 11:59:58 点击数: 【字体:

    洛阳文物撷珍:汉服影响 胡服改良

  
    文物名称:彩绘仪仗、侍从俑群    
   
    时    代:北魏
  
    尺    寸:高16.5厘米至22厘米   
   
    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

    在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争及商贸往来频繁,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不断深入,人们熟知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如果说这是“汉化”的大事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更是层出不穷。1990年偃师南蔡庄乡出土的一组陶俑,则是“小事件”中的代表。

    这组陶俑包括武士俑、侍从俑、乐俑等形象,多为模制,外施彩绘,面目清朗,俑身匀称。

    而考古专家更看重其着装特点,它们有的穿胡服,有的穿汉服,有的戴风帽,有的戴笼冠,有的装束则是胡汉服装的混合体。

    笼冠,就是以一个笼状的硬壳套在帻上,从造型看属于典型的汉服。风帽,就是御寒挡风的帽子,后面较长,披在背上,少数民族多用来抵御北方的风沙。

    这组陶俑更多地展现出汉服胡服相互参照、改良的痕迹。

    文吏俑所穿的衫或袍,是北朝汉族男子的常见服饰,在北朝十分流行。由于它穿着宽松、舒适,受到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喜爱。文吏俑下身所着的大口裤,原是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后随着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中原汉族人民也开始接受这种服饰,到南北朝时,上至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都穿此服。文吏俑头戴的小冠、身穿的裤褶衣、窄袖短衣、束腰带,服饰中有一些元素是对中原地区传统服饰的继承和发展,而大部分则是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精华。

    而男侍俑,多表现为头戴小冠或圆顶风帽等,穿左衽衫,下着裤,或穿左衽开口长袍,腰束带等。有的作袖手拱立状,有的作手中持物状。

    女侍俑则是当时宫廷以及贵族府第侍女的真实写照。她们均为头梳高髻,内穿长裙,外着宽袖短衣,腰束带,双臂曲置胸前的形象。

    从北魏出土的女俑来看,身穿宽袖短衣、下着裙的襦裙式,是当时妇女的主要穿着方式。这种服装宽衣博带,其特点是开领、衣袖宽大,腰间用帛带系扎,上穿宽袖短衫,下系及地长裙。其中,也有的女俑着窄袖上襦,与长裙相配。这是受胡服影响变化了的一种服饰,其特点是腰身紧窄,腹部略显前凸,与前述的宽衣博带形成鲜明对比。然而由于穿着它灵活方便,“利用驰射”等特点,在传入中原后,迅速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并流传下来。

    最为典型的是乐俑。随着民族的大融合,中原败落的贵族内眷流落于胡狄族群中,不少人沦为伎人,他们多着汉服,手中所持乐器,大部分是胡乐的鼓角笳笛、琵琶等乐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市委统战部(2010-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