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洛阳

洛阳水席:汤汤水水里的唐风古韵(5)

2013/5/30 14:31:07 点击数: 【字体:


    鱼龙混杂,粗制滥造,真要是仔细看了,这洛阳水席的毛病还真不少,而且道道是软肋。上升到打造洛阳城市文化名片的高度,洛阳水席现状堪忧,为水席前途考虑,每一个热爱洛阳的人责无旁贷。

   前路漫漫

   有朋自郑州来,带他看了龙门,转了关林,中午回到市区,问朋友“吃啥?”,“你不说你正在写洛阳水席吗,咱就吃水席吧”,“水席就水席”,两个人去“真不同”有点耍大,我带他到了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进了一家听说水席做得不错的饭店。

   点了三个菜,“燕菜”、“ 莲汤肉片”、“洛阳熬货”,菜端上来,朋友第一句话就是“挺实惠,份量怪多”,等他吃下几口燕菜,言语有点变了,像是很不明白什么似的,“没你吹得那么好呀,酸酸的辣辣的,我能吃出是萝卜,糠糠的”我有点尴尬,好在是狗皮袜子不分反正的哥们,“吃你的吧,吃完再说”,下来莲汤肉片还不错,朋友总算点点点头“嗯,还可以”,坏就坏在第三道菜上了,“洛阳熬货”一端上来,朋友先拿了勺子,舀一口汤,“怎么这么腥呀”眉头一皱,差点没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我赶紧一尝,可不,这腥气也太重了,像死鱼身上的味道。“晚上请你去‘真不同’”我赶紧陪笑,朋友不买账,“啥洛阳水席,还说是千古名宴呢,你也真敢喷!”

   这点经历,回来跟一个同事讲了,他有同感,有一次也是招待外地朋友,他慕名来到阐河一条曲曲弯弯的胡同,这里有一家家庭水席园,听说做得不错。点了几个常见的水席菜,就着馒头,喷着吃着完了,问朋友,“感觉咋样?”“还可以,酸酸辣辣挺利口”,口气一变,朋友又不解了“可是这几道菜怎么都是酸辣味?”

   这就道出了洛阳水席的现状,说真的,我等工薪阶层,“真不同”、“洛阳宾馆”等上档次的除了偶尔去过几次外,平时想解水席的馋,去得最多的还是街头菜馆或家庭饭店,什么定鼎路口,什么阐河上窑,什么中州西路。。。。。只要听说有名儿的,几乎是都去过了,这些地儿的水席,菜种大众,经济实惠,三五个人三五十块钱就能吃个肚儿圆。可现在要您仔细回忆,能留下印象的恐怕真的是“酸辣味了”,尤其是汤水,百菜一酸一辣,无怪乎有人总结“洛阳水席三要素,味精胡椒加老醋“,这看起来是调侃,是对水席的不敬,实际上却是“切中时弊”,这样的水席,第一次吃了新鲜,第二次吃了可以,第三次吃了恐怕就会腻歪了。

    洛阳遍地水席园,多少才是正宗菜?看着满街飘摇的水席招牌,有人很为洛阳水席的前途担忧,“水将不水,席将不席”,别说与其他菜系抗衡了,就是继续发展,就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恨铁不成钢的他们道出了如今洛阳水席的三大软肋,取料一般,牛、羊、猪、鸡、鱼皆可上桌;调味单一,麻辣酸从头到尾;做功粗糙,半成品上笼蒸溜加汤上桌。“这样的所谓水席裹腹尚可,要上升成菜品,特别要上升到一定的烹饪文化层面去说,就很难站得住脚。”

    他们从历史的角度,总结造成现今局面的原因,水席大宴从宋以后减衰,到民国时期跌至最低谷,这个时期,洛阳处于几千年历史上最雕敝的贫困时期,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经济低靡。在此背景下,“原有着宫廷贵胄血统的水席大宴,如跑难的公主流落到了民间”,入乡随俗,任人摆弄,终于成了今天的蓬头垢面,难上桌台。

   也有人此不屑一顾,“哼,危言耸听!”,“啥叫水席?”“水席就是一说菜里有汤,汤汤水水,二说是吃一道换一道,道道上菜如行云流水”,简单明了,非要找出那么多讲究干啥?它本来就来自民间,土里生土里长,是百姓的盛宴,非要给它披上华丽的外衣,弄成个四不像为何?

   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洛阳水席已经成了洛阳的第三张名片,外地人一谈洛阳,除了龙门,牡丹,恐怕最多的就是水席了,从洛阳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来看,这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但另一个也是不争的事实是,与龙门石窟和洛阳牡丹相比,洛阳水席给人的感觉太浅太薄太土,名不副实,“就那回事儿”,难登大雅之堂。外地人慕名而来扫兴而去的例子,不在少数。

   这就谈到了一个市场的净化,市场的准入,这是对“有关部门”来说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有一个标准,要规范、净化洛阳水席市场,“洛阳水席”的牌子不是谁想挂就挂,“牡丹燕菜”也不是谁想做就做,你得达到一个标准,达到一个要求,要对得起洛阳的传统,对得起洛阳的名声,你做的水席外地人吃了,啧啧称赞外,回家了还能余味无穷,要让他想着洛阳惦着洛阳夸着洛阳。

    除了制作上的弊端,洛阳水席还有一大软肋,文化的缺失,关于这点,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多有论述,这里不再多说,虽然现在已经有人认识到了这点并做出努力,总结出了一道道洛阳水席的掌故与传说,但可惜的是,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总结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你在“真不同”,可以边吃边有关水席的种种说道,除了生理上享受美味外,心理上更有一种对洛阳厚重文化的沉醉。可你要到街头小店吃水席,你让他说说典故传说,恐怕除了东关大萝卜的故事外,别的还是一无所得。水席文化的推广和熟知任重道远。

    还有一个适合东南西北各方人等口味需要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走出洛阳的问题,等等等等,要想真正成为洛阳一张厚重的历史文化名片,水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07-3-12 作者:陈旭照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