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黄帝帝都轩辕丘的“两仪”之地在开封

2013/11/9 11:16:55 点击数: 【字体:

    开封是春秋时期卫国正卿大夫仪封地“仪邑”的观点,现已逐步被人们接受。但是大夫仪被封“仪邑”之后,却发生了“仪封人”请见孔子的历史事件。有学者认为,“仪封人” 请见事件发生地不在开封,而在兰考西北部的“仪城”或偏东北部的“仪封”。看来有必要对“仪封人”之“仪”出现的人文历史进行探讨,以弄清“仪邑”的真实含义和地理位置在哪里。

    一、“两仪”的产生

    据西周文王《周易·系辞说》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说,盘古开天地之前,一切皆为混沌的“太极”状态。“太极”内包含着阴(月、女等)阳(日、男等),将其一分为二,就是“太极”生阴和阳“两仪”。阴阳“两仪”又生化成为“四象”,“四象”是指四种形象,即少阳(指震、东、春、木、青龙),太阳(指离、南、夏、火、朱雀),少阴(指兑、西、秋、金、白虎),太阴(指坎、北、冬、玄武)。然后再形成“八卦”,即乾(西北)、坤(西南)、震(东)、巽(东南)、坎(北)、离(南)、艮(东北)、兑(西)。

    由上述情况可知,“两仪”是指“阴阳”。北、阴为月,为子;南、阳为日,为午。“子午线”为“经线”。“两仪”生“四象”,就是东西南北、春夏秋冬。西、秋为金,为兑(酉);东、春为木,为震(卯)。“兑震线”,即“酉卯线”为“纬线”。“经线”和“纬线”中间的交点,就是“五行”东、西、南、北、中之“中央”,也是“五色”青、赤、金、黑、黄之“黄土”。

    合起来说,就是指“天地之中”、“中央黄土”、“帝一”,也是“黄帝”所处的位置。

    二、“陈留”是羲和占日之地

    “天地之中”在天国的昆仑山地区。“昆仑山”的“昆”,上为日父考,为天、阳;下为月母比(妣),为地、阴。所以“昆仑山”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氏的“日月之山”、“父母之山”、“阴阳之山”、“天地之山”,也是孕育阴阳“两仪”的“太极之山”。它的偏东部便是“中央黄帝”帝都轩辕丘所在地。黄帝时期,为了掌握天文历法,便在帝都轩辕丘,即天国的东西“天门”,各设一个“仪象台”,东部为羲和占日、西部为常仪占月,以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

    历法是古代中土先民为了农耕和生存,根据天象地形季节的变化规律,用来规定计量时间的时隔法则。对此,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有记载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占日的羲和与占月的常仪都是天国分管“仪象”的官职。

    开封古称“陈留”,是黄帝帝都轩辕丘所在地,也是黄帝设立“仪象台”观察“天象地形”的“两仪”之地。

    “陈留”的“陈”,形成于“陈”氏的图腾形象(见图①),显示着两侧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队待发的高轮战车,战车上有手持戈戟列队以待的三军。黄帝发明了古代高轮车,也称“鸡公车”(见图②),车有“车轩(篷)”和“车辕”组成,“轩(篷)”和“辕”成了黄帝部落的象征,故黄帝又称“轩辕”氏。而陈氏是黄帝后裔,自然与车有关。所以,“陈”字在古代与“阵”字相通,古代“陈”字的含义之一为阵列,即旌旗之下,战车、士兵列阵于国土待战出征。

    据《姓氏图腾》记载:“陈是太昊氏炎帝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陈由东和太阳升起的阶梯组成。树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为陈(扶桑或扶木为测量日晷树立的标杆),古代有陈仓、陈留、陈(上古时期为同一地区)等,他们都是天文观测中心。”

    “陈留”的“留”,也称“刘”,繁体为“”,是燧人氏、炎帝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系鸺族的族称。“留”由“卯”和“田”组成,后来因该氏族从事玉石、竹简等契刻技工,便加上了“竖刀”而演变为“刘”。“刘”姓图腾(见图③)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东)和秋天(西)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卯”在“地支”中为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为“木、春”之地,是天国的东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仪象台“”(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扶木)建木结合称作“柳”,“柳”姓也与“仪象”有关。古代鸺族“”字中的“卯”和“”不分,大概是因为鸺族同时主管春分春门、秋分秋门的缘故。“刀”是契刻太阳周天运行历度的标记,古代称作“卜”、“占”、“卦”或“则”。

    由以上情况可知,“陈”、“留”之地在上古的黄帝时期是“中央之国”的东天门,也称“春门”,正是羲和观测日晷的“仪象台”所在地。

    三、羲和、常仪的“仪象台”

    在浚仪

    据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舆地志》记载:“夷门之下,新里之东,浚水之北,象而仪之,以为邑名。后魏陈留郡治浚仪。”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河南道一》也记载:“浚仪县,汉武帝元年,废新里城而立。”又记载:“古浚仪城二:一在县东三十里,一在县北四里。”

    可见,顾野王《舆地志》所说的“浚仪”,应在现开封东15公里的小黄铺一带;而羲和占日的“仪象台”,则应在“浚水之(东)北”的陈留郡治地,就是距离开封大约25公里的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老丘)一带。这里也是黄帝帝都昆仑山的东天门,即“春门”所在地。

    羲和,是上古时期世袭的占日官名,后人以官名为氏,称作“羲和氏”,一直延续到尧舜时期。此官、氏所推测太阳的运行规律,是古代制定历法的组成内容。所以,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之《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意思是,天帝便指示羲和,密切关注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这是“两仪”中占日的一“仪”。

    “两仪”中的另一“仪”,是常仪观测月影的“仪象台”。

    此台在轩辕丘的西方,与羲和占日的“仪象台”东西对称,在中牟东北的“辕门”一带,距离开封大约也为25公里,并且辕门与开封、老丘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二十二卷》记载:“中牟县故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至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瑞。”其中“魏任城王台”在中牟县城北约1.5公里处,紧邻“辕门”;“至月朔自正”的“铁锥”,便是古人观测月影的“天文仪器”,直到汉代仍在延续。

    由于“辕门”在黄帝帝都轩辕丘的西方,故被称为“西天门”,即“秋门”,又称“闾阖门”,被列为“地支”中的第十位,即“酉”方。

    这里正是开封宋代西门,即“闾阖门”对应的方向。开封黄帝轩辕丘西部的荥阳京襄城村、新密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春秋初期均曾为郑国国都所在地。因为处在“地支”的“酉”方,所以“郑”的繁体字中有“酉”字。

    四、开封仪邑和兰考等地的仪城、仪封

    具有历史传承性

    上古时期“两仪”之间的开封,即黄帝帝都轩辕丘一带,是浚水(后称汴水)自西向东的流经之地,也是东部羲和与西部常仪“仪象台”所在地。因此,这里自古被称作“仪”地,春秋时期称“仪”邑。由于是浚水流经之地,汉代又称“浚仪”。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孕育出了见识高远、具有管理天子苑圃禁地经验的“仪封人”,也引来了一代圣人孔子的造访。

    了解上述人文历史,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唐代诗人罗隐《寄郑补阙》诗中“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含义的理解。诗中的“夫子”,即指孔子;“仞墙”,是罗隐引用孔子弟子子贡将孔子道德学问比作“数仞宫墙”的说法。“仞”是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数仞宫墙”,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忆游梁”的“梁”,即指回忆孔子在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也是春秋时期卫国“仪邑”周游时,经受“仪邑”文化熏陶和“仪封人”以“木铎”精神启发、激励这件事。说明孔子“游梁”时,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仪封人”将其比作“木铎”的一席话,更包括当地人文历史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是一般文化圣地能够具有的。“忆游梁”还从侧面证实了孔子走访开封大梁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认为,“仪封人请见”孔子的“仪邑”在开封为先,由“仪封人请见”孔子而繁衍的“仪城”、“仪封”在河南兰考、山东郓城、河南西平等地为后。彼此人文历史一脉相承,差异的仅仅是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已。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2-07-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