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古城开封,难以割舍的古琴情缘

2014/7/18 15:03:31 点击数: 【字体:

古城开封,难以割舍的古琴情缘

河南大学古琴社成员在校园内雅集 何慧龙 摄影

古城开封,难以割舍的古琴情缘

斫琴师赖云夔抚琴 李超然 摄影

古城开封,难以割舍的古琴情缘

古琴 李超然 摄影

    阅读提示

    古琴,古称琴、七弦琴,是“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更是文人君子的必修课程。古琴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更是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

    作为中州琴学的中心,开封见证了中州琴学历史上的三次高峰。如今的开封,依然有一批喜爱古琴、热衷于古琴艺术的传承者。时至今日,当你漫步于古城开封,依然可以听到古琴的悠扬曲调,刚柔并济,百转千回。

    青春校园 汉服雅集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一阵阵悠扬悦耳的曲音隔空传来。追寻声音踱步而寻,远远看到,有几人在绿荫环绕的湖畔抚琴奏乐。走近几步,仔细打量,原来是几名身着汉服的学生聚在这里,其中两名年轻女子抚琴,一人身着青衣装扮成书生样,一人身着黄裳式汉服,坐在两人之间的老师傅正吹箫伴乐。琴音、箫音两种曲音彼此相互融合,一曲美妙的《平沙落雁》在耳畔不断飘过。待抚琴吹箫结束之后,记者上前询问了一番,得知原来他们几人相聚在此举办雅集(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谈论学问的聚会)。

    身着黄裳汉服的女子叫胡鹤莹,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同时她还是河南大学古琴社的社长。胡鹤莹说,古琴社成立于2010年,现有社员20人,“在河大众多社团中规模算是比较小的”。虽然人少,但他们彼此之间很团结,古琴社定期组织雅集,把大家约在一起抚琴奏乐,切磋琴艺,交流心得体会,她感觉在这样的团体里很幸福。事实上,真正会弹琴的也就十个人左右,其他人聚于此,或是十分喜好古琴这种乐器,或是被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胡鹤莹回忆道,自己最开始学的是古筝,高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古琴,一下子就被古琴深深吸引住了。现在,胡鹤莹学习古琴已有三年,也算是一个入了门的小琴师,但她在空闲时还是会跑到专业古琴老师那儿继续学习。她认为,古琴这种乐器,对一个人的文化、见识有很高的要求。每个琴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从别人那里多听多学总是很受益的。“学了这么久,越来越感觉到古琴是种能够修心的乐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胡鹤莹说。

    机缘巧合因琴相识

    开封的古琴爱好者除了“学院派”,还有一批“社会派”。作为一门小众艺术,开封古琴圈子小,人也不多。7月14日,记者见到了其中两位——斫琴师赖云夔,以及开封中州琴社副社长王雨轩。

    “目前我们这个小圈子里,我、云夔、我师妹周晖、师弟渠汇川算是因琴相识的比较早的,算算也有8年了。”王雨轩说。

    斫琴师赖云夔是宁波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古琴结缘,并决定到开封拜师学琴。“那是1997年,我一边打工,一边跟着在河南大学任教的古琴大师丁承运学琴,后来老师知道我有细木工的手艺,便开始教我学做古琴。”

    后来,赖云夔定居开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制作与弹奏古琴,直到有一天,王雨轩通过朋友找到了他。

    今年50岁的王雨轩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两个哥哥都从事书画艺术,他从小也耳濡目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98年,王雨轩辞去工作,在宋都御街开了一家文房四宝店——莽苍园,并一直延续至今。

    2006年3月份的一天,好朋友周晖告诉王雨轩,当日的《大河报》刊登了一则新闻——3月23号郑州市博物馆有古琴展览。王雨轩说,他和周晖认识多年,两人对古琴早有耳闻,却从来没有见过,“我们都觉得它特别神秘,第二天就搭着车去郑州了。”

    谁知,与古琴“第一次亲密接触”,王雨轩和周晖便被其深深吸引。回到开封之后,他们便开始四处寻琴。“跑了好多地方,都找不到啊。”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王雨轩通过朋友结识了斫琴师赖云夔,并在赖云夔那里得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张古琴。

    与渠汇川的相识则更加传奇。“很多年前,汇川曾在北京买了一张古琴,因为不会弹,也找不到人教,他的古琴一直沉睡了好多年。”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渠汇川在宋都御街途经莽苍园时,正巧看到王雨轩在弹奏古琴,他二话不说便走进去攀谈,并希望王雨轩能够教自己弹琴。“在帮汇川调试琴弦时,由于他的古琴长时间没用,一根琴弦断了,我也不会修,就带着汇川去找赖云夔了。”

    后来,王雨轩、周晖、渠汇川还通过赖云夔认识了著名古琴大师丁纪园(丁承运的姐姐)先生,并拜她为师,从此开始了学习古琴的专业之路。“今年已经有第七个年头了,每半个月去找丁纪园先生那儿学一次琴,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

    利用历史资源推广古琴艺术

    从古至今,古琴和古城开封都有着不解之缘。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乐师师旷,以善琴闻名于世,他曾在开封古吹台(现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弹琴奏乐,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与《白雪》。

    东汉时期的河南陈留(今开封市陈留镇)人蔡邕,好辞章,工书画,尤妙于音律,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也是一位“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兼善诗词的女琴家。

    汉魏间,在河南陈留还先后出现了阮瑀、阮籍与阮咸等善琴的名士。

    北宋时期,著名宫廷琴师朱文济,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中“鼓琴为天下第一”;嗜琴的皇帝宋徽宗赵佶,设有“万琴堂”,搜罗储藏天下名琴。

    …………

    20世纪30年代,古琴家徐元白和邓峡峰等人在开封组织成立的中州琴社曾经风靡一时。不幸的是,最终中州琴社走向了自然消亡。

    2006年,刚刚与古琴结缘不久的王雨轩、周晖、曲汇川,以及斫琴师赖云夔,便开始为推广古琴艺术努力付出。他们一边跟着丁纪园等古琴大师学习,一边义务向社会上的学员传授古琴技艺。讲授场所就设在王雨轩的莽苍园,“虽然那时候我们几个的古琴技艺水平都不高,但是大家热情高涨。来学古琴的人也特别多,一屋子的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还有专门来听琴的,当时可以说是场面空前。”王雨轩回忆道。

    之后不久,王雨轩、赖云夔等四人联系了当时开封另两位古琴爱好者魏希林和娄新春,共同提议组建开封市古琴专业艺术委员会,并计划复立中州琴社。

    王雨轩说:“虽然当时我还是个古琴初学者,但是咱们开封曾经出现过这么多的古琴大师,有如此源远流长的古琴历史,我觉得必须要利用好这个资源,把推广古琴艺术视为使命。”

    2006年12月21日,开封市古琴专业艺术委员会成立。

    2008年9月15日,中州琴社复立。

    纯粹自然 为琴而琴

    王雨轩说,每年元旦、端午、中秋等节日,中州琴社总要组织雅集。“最早一次是在古城墙上”,还有禹王台、金明池、相国寺、水系工程等地。

    “其实我们琴社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王雨轩的文房四宝商店,坐在一起吃火锅,谈天说地,然后一起弹琴,切磋交流。”赖云夔说,古琴弹的更多的是心境,选择雪天雅集,其实不过是应景,寻找一种感觉。

    与不少外地的古琴圈子不同,开封的古琴圈子更为简单、纯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不依靠古琴挣钱。古琴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丝毫功利性,我们只是单纯为了弹琴而弹琴。”

    自从2006年开始推广古琴艺术,到目前为止,先后已经有100多人跟随王雨轩、周晖等人学习古琴。除了开封本地人,还有安阳、平顶山、信阳,甚至宁夏、四川等地的古琴爱好者慕名而来。

    “前两年,珠海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跟着妈妈回开封,他对古琴‘一见钟情’,而且很有天赋和悟性。可是珠海没有教古琴的,孩子就非要留下来学古琴,最后孩子的妈妈决定让他在开封的小学借读,然后每周来莽苍园学琴。”王雨轩说。

    更让王雨轩津津乐道的是,还有一些古琴爱好者因古琴结缘,收获了爱情。“说起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开封的古琴圈子并不大,但是居然能‘撮合’成四对眷侣。”说是偶然,想想也是必然。王雨轩认为,古琴爱好者一般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相似,所以才会惺惺相惜,结缘爱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7-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