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2014/5/21 14:53:21 点击数: 【字体:

    灌汤流转美味佳肴留香世人舌尖

    一片片包子皮在开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子大师王东红的手里,灵巧地转了几下,瞬间一个个酷似菊花的灌汤包出现了。在采访中王师傅向我们介绍了灌汤包多汁的秘笈、历史的演变等,从“太学馒头”到包子最早的历史记载“汴州阊阖门外的绿荷包子”,东方到西方,塞北到江南,千百年后开封灌汤包演化为《舌尖上的中国Ⅱ》《相逢》一集中的“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用筷子在上面挑开一个口,将流动的汤汁吸尽后,细细咀嚼,就是这样与岁月沉淀的时空相遇。

    【汤的秘笈】

    汤是如何灌进去的呢?王东红师傅为我们传授灌汤秘笈。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过去开封包子馅掺肉皮冻,皮冻入馅是固体,遇热融化成汤,吃多了腻口。现在将水打入生肉馅中,顺时针和馅,直到稀稠如粥、把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一斤肉馅打一斤汤,再把汤打到馅中。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2

面由发面改为死面,皮更薄,且不掉底。和面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揉面团大小统一,10个面团用面二两半。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3

擀皮要求边上薄,中间厚,包入20克的馅,捏18个至24个褶。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4

    将包子生坯放入直径32~35厘米的小笼里,用旺火蒸制,6~7分钟,时间长易掉底儿,跑汤。

    【历史的演变】

   北宋包子和馒头齐名,出现“太学馒头”,之后包子之名由开封而来,宋人陶毂《清异录》记载有“绿荷包子”。

    小笼包渊源在开封,由北宋著名的“王楼”“东京第一”的“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北宋经历了靖康之变后,百姓南下,包子在南方蓬勃发展。

    元末明初,朱元璋征战期间有了“汤包”,清朝又有江南淮阳一带的蟹黄包子享有盛誉。

    1922年,名厨黄继善和周孝德开办“第一点心馆”,经营灌汤包子,后更名为“第一楼”。

    20世纪50年代,黄继善徒弟曹振杰创新“什锦风味包子宴”。

    【味的传承】

    北宋汴京饮食的繁华是河南菜丰厚的历史根基,豫菜传承以汤烹菜,以汤提鲜,汤乃豫菜之魂,包子之得味和豫菜之调和是同样道理,豫菜自四千多年前的夏启时代以来,味的传承经过多次演变,确定了现在的形态。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鲤鱼焙面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东京市场上已流行。鱼一直来自开封黑岗口至兰考东头这段黄河出产的鲤鱼,肉纯正肥美。

“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桶子鸡

    云南回民马永岑清末来到开封,开商号“豫盛永”,以中原母鸡为原料,不开膛、不破肚,使鸡成“桶状”。之后各家改进,味道各有特色。

    【食的讲究】

    (1)刚出笼的小笼包提起放入白净的瓷勺里;(2)挑开一个口,将里面的汤汁吸尽,吃第一个包子是避免蘸醋的,原汁原味为最好;(3)之后配着香醋和蒜瓣,并辅以开封的各色小吃。

    北宋最有名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以素馅制作,有“一包菜”之称。

    太学馒头是包子的雏形,是有肉馅的包子,在宋仁宗去太学视察之后,成为北宋时期老少皆宜的传统小吃。(原标题:“舌尖2”《相逢》热播 图解河南美食)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4-05-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