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开封

舍弃数十万年薪 只为传承“灯笼张”

2016/7/15 11:47:34 点击数: 【字体:

舍弃数十万年薪 只为传承“灯笼张”
 

    张俊涛对一个老华侨印象深刻。

    那天,他所在的开封理事厅街38号院来了一个老华侨,一进屋就哭了。老华侨说,他找了一辈子,想找那种“宣纸做的、带褶皱的、渐变色的花灯”,没想到在这儿见着了。

    老华侨说,这种灯,就是他记忆中的“中国的灯”。

    张俊涛,“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5年前把他的祖宅——一座精美的四合院腾了出来,建成“汴京灯笼张”博物馆。

    腾出祖宅建成博物馆

    45岁的张俊涛,斯斯文文,他经常会抽时间到理事厅街38号院,给参观博物馆的人讲解。

    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原本是张家祖宅,2011年,张俊涛把它腾了出来,建成“汴京灯笼张”博物馆,里面挂着最有代表性的彩灯,对外免费开放。“这种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不好找,有人愿意每年出十几万元租下来开茶馆,我都没同意。”张俊涛说。

    由于是老房子的缘故,再热的天也自带一丝阴凉。张俊涛在设计之初尽量节约成本,在他看来,成本要是过高,就不容易维持下去。

    这些年,张俊涛接待过国内外的游客。“他们都认为,这才是中国最传统的东西,这种感情,也让我更加觉得建这个博物馆是有意义的。”有个意大利的小伙子,临走时还给他写了长长的留言。

    张俊涛说,尽管国家也有各种博物馆,但是这种展现传统文化的,还是能带给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汴京灯笼张”成金字招牌

    之前,张俊涛是开封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年薪数十万元。2010年,父亲张金汉去世,他辞职专门做灯笼。

    开封灯笼向来有名。自北宋起,上元观灯,成为宋都万民欢乐的节日。从此,制灯艺人和作坊相传不辍。张家世代做灯,1901年,慈禧回京路过开封,河南巡抚松寿为慈禧建行宫,张俊涛的曾祖父张弘奉命率家人工匠为慈禧的行宫做灯,慈禧入住大加赞赏。清史载:“行宫陈设壮丽,俨然有内廷气象,甚为满意。”张弘一鸣惊人,汴梁人称张弘为“汴京灯笼张”,从此,此名成了张家的金字招牌。

    张俊涛的父亲张金汉,作为“汴京灯笼张”的第六代传人,不仅继承了家传技艺,做出复杂的“八仙过海走马灯”,还屡屡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创作出了几百种新款彩灯。比如,有会说会唱会叫的灯,有会跳会舞会走的灯。“金鸡报晓灯”活灵活现,“猪八戒吃西瓜灯”妙趣横生……此外,他还创作出了一种无骨架的灯,完全运用灯笼之间的几何原理支撑,寓意“五谷丰登”。

    至今,在“汴京灯笼张”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张金汉的代表作品“千手千眼灯”,千手观音坐在莲花座中,每只手中的眼射出晶莹的光亮,光彩夺目,观音慈祥端庄、神采奕奕,且手臂均能伸缩转动。

    灯笼 不仅仅是张家的

    1995年,张金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艺家”称号, 2008年,“汴京灯笼张”制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评论认为,“汴京灯笼张”的灯笼,既有传统宫灯的古典华贵,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集雕塑、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风采。

    张俊涛对父亲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从这一刻起,我们做灯笼的性质变了,以前是家里谋生的手段,现在是面向国家的传承责任。”

    张金汉在生病之际,依然忙着做灯笼。他60岁才开始学Photoshop,不懂电脑,从汉语拼音学起,很快,他的Photoshop技术连大学生都夸赞。在他的工作室里,电脑、扫描仪、喷绘打印机、数码相机一应俱全。在去世前,他完成了《中华彩灯大全》手稿。

    “可以说,父亲为做灯笼耗尽了一生心血,我还计较什么呢?”张俊涛说。为了传承技艺,张金汉生前打破了很多传承的条框,把制灯技艺传给了张俊涛兄妹,还招了一批学生。如今,张俊涛希望通过他的手,把“汴京灯笼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