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文化遗产 >> 文遗动态 >> 浏览文章

河南非遗保护吃不上财政饭 专家建议生产性保护

2013/11/16 11:21:09 点击数: 【字体:


河南非遗保护吃不上财政饭 专家建议生产性保护


“泥人赵”现已走向海外

  全省8440余项“非遗”全部由政府出资不现实

  一些网友、学者建议应实施生产性保护“非遗”

  核心提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靠吃财政饭,还是靠自己干?昨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完毕。“非遗”如何保护,成为热议焦点。

  不少网友、学者认为,虽然政府部门是“非遗”保护的主体,但是,政府可拨出的“非遗”保护费用十分有限,全省8440余项“非遗”项目全部吃“财政饭”并不现实。

  他们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生产性保护”,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非遗”生产性保护。

  【热议】

  “非遗”保护,靠吃财政饭不现实

  邢广连,河南中原民间民俗艺术展演团团长。

  他说,总体上,河南省在非遗项目上投入比过去多了太多,但是“非遗”保护中仍存在不少尴尬。例如,他所在的展演团,有几十名民间艺人,从事捏面人、剪纸等。但是这些民间艺人生活窘迫。一位捏面人的李师傅,80多岁,只领到政府发的“非遗”传承人证明,没拿到一分钱补助。

  邢广连认为,虽然政府主导“非遗”保护,并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实际上政府可拨出的“非遗”保护费用十分有限。

  网友“黄河浪子”也表示,“非遗”保护,靠吃财政饭非常不现实,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建议】

  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造血自救”

  在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江风看来,河南省有8440余项“非遗”项目,如果一一由政府出资保护,恐怕并不现实。他认为,“非遗”项目要注重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不断创新,进而发展自身。

  他说,把一件民间艺术品卖掉,它不值钱。但是,如果你把它研究出来,通过某种手段再去发展,它的价值就大了。比如,开封汴绣、禹州钧瓷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这些“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生产性开发,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并保留原有的手工技艺,达到保护这门技艺和 “养活”传承人的目的。从社会效益来讲,还带动当地1万余人从事文化产业。

  【观点】

  要不要逼着“非遗”去挣钱

  但是,“非遗”生产性保护,也备受争议。有人说,“非遗”生产性保护,就是让“非遗”产业化,逼着“非遗”挣钱。

  “这实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误读。”陈江风表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生产性保护的底线是不能破坏传统核心的技艺,特别是要强调“留住手工”。

  他举例说,去年8月份文化部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河南省掌握钧瓷烧制技艺的两家公司入选。入选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在生产中实现有效传承,让传统的技艺、传统的知识体系和传统的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和传承,最终使中国的文化得到繁荣。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名词解释

  “非遗”生产性保护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提出始于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支持,让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重现完整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让相关的技艺以及知识体系得到传承。

  相关新闻

  文化部发布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昨日,记者从文化部获悉,该部专门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意见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利用现有优惠政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税收、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扶持办法,为民间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营造有利环境。(记者王磊实习生杨昭宇文  首席记者杜小伟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2-07-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