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文章

古代货币中的“花钱”:洗儿钱、酒令钱、吉语钱

2016/6/17 9:27:23 点击数: 【字体:

古代货币中的“花钱”:洗儿钱、酒令钱、吉语钱

行酒令钱 “第十九”
 
  “钱”与“前”同音,古代货币的形态多为方孔圆形币,钱中有眼,因此,在古人看来,钱币就有了“眼前”的含义,如果钱币上铸有福禄寿的图案,那便是“福禄寿在眼前”的意思。也正因此,在我国古代货币中出现了一类奇葩———被称为“花钱”的民俗钱。
 
  源于汉兴于魏晋鼎盛在明清
 
  民俗钱又称“花钱”“厌胜钱”或“压胜钱”。外形常与当时的古钱相仿,但却不能流通。花钱所展示的内容丰富,是不同时期民俗的缩影,并有如:祈福、镇库、馈赠、祝福、玩赏、配饰等众多类别,映射出百姓对幸福安康、前程锦绣的美好期许。
 
  花钱的图案五花八门,没有年号,也没有通宝,反倒是“龙凤呈祥”“状元及第”这些吉利语,除文字外,还有宝剑、灵兽等图案,寄托着使用者的愿望。
 
  花钱一般是用来佩戴的,中国古人有佩玉的风俗,但玉的价格很高,普通百姓买不起,而又也想祈福消灾,佩戴写满愿望与祝福的花钱,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办法。
 
  一般而言,花钱在逢年过节时可以当压岁钱,此外,进京赶考时,最好要带上“连中三元”“文星高照”等;做买卖时,要带上“招财利市”“黄金万两”;新婚时可以佩戴“龙凤呈祥”;而盖房上梁时,也要压上花钱,以保平安。
 
  目前,很多专家都认为汉朝是民俗钱诞生的时期。这绝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汉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社会趋于安定,由于趋利避害心理因素的作用,人们开始将铜钱制成“护身符”。这就是以祈求升官发财长寿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民俗钱。此时,这些钱多作为瘗钱用于陪葬,让主人在去世后继续升官发财的美梦。如“辟兵莫当、除凶去央(殃)”的压胜钱,此钱上端有环,中为圆钱形,下端方形中通一小孔,形制独特,开创了民俗钱体系。
 
  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民俗钱得到进一步发展,形式上仍多以当时流通货币为文,诸如“常平五铢”“五行大布”等,惟尺寸大小不一,书法有别;背面则铸有日、月、北斗星象以及仙道人物等图案。
 
  隋唐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民俗钱的品类反而不多。一般仅见有“开元通宝”钱背铸祥云以及契刻简易花草枝叶图案等,但也有其形制与用途较前代有所发展的,如“长命守富贵”钱,以花形五字钱文突破以往圆钱上下左右四字钱文的形式,是唐人婚娶时“撒帐”之用,取吉祥美满多得子之意。
 
  宋元时,民俗钱又多了起来,也很有特点。北宋早期博戏之用的选仙钱,画面图案由诸仙组成,背面皆配有一首五言绝句,非常优美。如壶中仙词云:“有时壶内去,去即一千年,荣辱悲欢外,须知别有天。”这充分折射出宋初人们注重精神修炼、渴望成仙得道的人文之风。
 
  明清二代是我国民俗钱铸造大发展的鼎盛时期。目前传世和出土的绝大部分花钱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总体上以吉祥为宗。
 
  如今,花钱已经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隐退了。然而近年来它的收藏价值却在悄然升温,已经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常客,其成交价格也不菲,甚至破万元的花钱也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花钱在国内留存上千年,从汉朝到近代一直有人铸造,花钱得到人们的青睐,除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表现内容、极强的艺术观赏性都体现了我国各个时期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
 
 
古代货币中的“花钱”:洗儿钱、酒令钱、吉语钱
 
吉语钱 “招财利市”
 
  钱眼里蕴藏商业史
 
  “重农抑商”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大部分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明清时期这种禁锢有所缓解,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对财富的追求已经不是那么隐讳的话题,而这一时期,相关的民俗钱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这一时期,苏炉所产的民俗钱就有一款正面为“一本万利”四字楷书,后面则是宝瓶、罄、戟等组成的画面。据介绍,“瓶”与“平”谐音,“罄”与“庆”谐音,“戟”与“吉”谐音,寓意平安吉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德通宝”,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正德皇帝并没有铸造钱币。目前市场上能找到的“正德通宝”多为清代到民国时期铸造的花钱,又被称作“压胜钱”。
 
  据清代俞典园《茶香室四钞》所载:“国朝焦循《忆言》云,泰州宫紫悬太史言:十年前后以重价购求正德钱,一二文可值一金,云正德为游龙,佩之渡江河,无波涛之厄。近遂有伪为求售者,甚或钱背铸一龙,前此未闻,此康熙年间事也。余幼时尚见以正德钱佩于腰首者,近则无之矣。按正德游龙,俗传尚有此说,其钱可镇风涛,余亦尝闻之故老也。”
 
  通过这段文字,大致可以了解到清朝初期人们为了渡海安全,才购买“正德通宝”,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虽然有海禁政策,但民间商人仍愿意冒险追求财富。
 
  除民间之外,官方与商业相关的花钱也多有发现,而且年代可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古代朝廷在开炉正式浇铸之前,往往会特意铸制一种大钱,喻义镇灾驱邪,求吉祥,永镇财富,该钱为非流通硬币,一般被收藏者称为“镇库钱”。由于五代时期的南唐国铸过一种带有“大唐镇库”四字的大钱,故有此称,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镇库钱无论材质、钱文均很精美,且铸量甚微,工艺甚精,形制比一般钱币大,为该时期铸币工艺之代表作。
 
  钱眼里看科举文化
 
  科举自隋朝创立以后,就成了当时很多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遂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并构成了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进入明清社会以后,醉心于此道而无法自拔的读书人不计其数。
 
  因而,这种思潮在民俗钱上也得到了具体生动的体现,“文星高照”“早登科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五子登科”“位列三台”“一品当朝”等钱币就是追求科考、仕途顺畅的读书人的必备之物。
 
  通过这些民俗钱,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一些科举文化。“文星高照”中文星指的是“文昌星”,被古人视为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古代科举竞争激烈,因此,因科举而兴起的魁星信仰、文昌崇拜盛行一时,特别是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对于文昌帝君的崇拜更加普遍。
 
  古代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指同一个考生在三个等级的考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又称“三元及第”。这是对参加科举的士子的吉利赠言,但在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很少,据考证,在中国科举史上只有17人。
 
  “独占鳌头”成语典出元代《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鳌头原指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发榜时状元站在此处迎榜,因此,独占鳌头比喻位列第一。
 
  鲤鱼跃龙门花钱上则有一只鲤鱼在黄河龙门口的图案。龙门位于黄河从壶口而下的晋陕大峡谷最窄处,今称禹门口。在古代有传说,河中鲤鱼若能跳过龙门,就会化身为龙,因此,在科举考试中,人们常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科举及第,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
  
古代货币中的“花钱”:洗儿钱、酒令钱、吉语钱
 
洗儿钱 “长命富贵”
 
  钱眼中的家务事
 
  在“礼”的框架内,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两个家族的大事,而民俗钱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清代浙炉铸品的“螽斯衍庆”钱,正面为“螽斯衍庆”,反面为双喜。螽斯是一种昆虫,产卵极多。衍,延续之意。其寓意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双喜,两个喜字重叠在一起,原非字典中的字。相传宋代王安石在和马家小姐完婚之时,又接到了金榜题名的圣旨,不禁喜出望外,遂提笔在大红纸上写出了一个双喜字,喻义喜上加喜。此刻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可谓春风得意,人生至乐也。此后,这个传说由王安石自创的双喜字,便大量出现在婚庆场合,以此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洗儿钱是亲友长者送给未满月的新生儿祝福之钱。因为新生儿在出生第三天需请接生婆“洗三朝”,送洗儿钱都在这三天左右进行,因此名曰“洗儿钱”。《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者送给新生儿的压邪护身符。
 
  洗儿钱除了铜质之外,还出现了银质大花钱,如“长命百岁”与压岁钱可以通用。还有“长命富贵”“连生贵子”等
 
  古代文娱生活较少,一般在文人雅士之间常会以饮酒、下棋、弹琴、作诗为乐。而这些领域也都出现了与之匹配的民俗钱。
 
  行酒令钱在汉朝就出现了,在河北满城汉墓中,曾出土过不少有断代标志的五铢钱,其中内有20枚铸有阳文数字从“第一”至“第二十”记数钱。
 
  据介绍,古人在参加宴会时,每人各执行酒令钱一枚,监酒正则将与之相对应的酒筹钱放入筹筒,经摇动后取出一枚,再根据上面记数报出何君所持数字,然后由所持者或罚酒或游戏,这也是古代民俗的集中体现。
 
  文/陈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为什么收藏和如何收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