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鹤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文化中原】鹤壁五岩山药王洞探秘

2015/3/5 15:42:03 点击数: 【字体:

【文化中原】鹤壁五岩山药王洞探秘


    在距离鹤壁市中心约十公里处,屹立着一座茂林青葱、群石峥嵘的大山——五岩山。五岩山为太行山支脉,海拔574.9米,因山有五谷,凸起五峰而得名。五岩山自古以来即声名显赫,据说此山为纣王狩猎处、卫懿公养鹤所。不少大德俊彦流连忘返,魏晋名士孙登曾在此隐居,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惜民国和文革时期惨遭弃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药王洞的重新发掘才为五岩山重又带来了生机。当时,一位老人上山放羊时遇到大雨,为避雨把羊群赶到山上的一个大洞里,结果下山时发现两只小羊羔丢失,因此与人一起回洞寻找,却发现这个洞不同寻常。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前往勘察,最终确定此洞名药王洞,为孙思邈在五岩山上的隐居处。五岩山因此得以全面开发。    

    据明代崇祯十年《汤阴县志》卷四《山川》载“五岩山在县西四十里,山有五谷,东南一窟,孙真人室也,即五岩洞”。如今五岩山的闻名,正是因为孙思邈的这个隐居处。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年),活了一百零一岁(还有一百二十岁、一百三十一岁、一百四十一岁三种说法)。他是隋唐一代名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也很受皇家看重,《全唐文》卷四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诗:“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他又是著名的医药学家,有“药王”之称,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现在他的家乡和他到过的地方都有纪念祠堂或庙殿。那么,五岩山又留下了他多少足迹呢?这个药王洞又是什么样子呢?
【文化中原】鹤壁五岩山药王洞探秘

    为探访大唐名医孙思邈在鹤壁五岩山的足迹,2012年6月15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五岩山。从远处眺望,五岩山林木葱葱,亭阁隐现,红色的山门看上去既气派又精巧。山顶立着三根铁柱,张局长说这代表着三炷香,希望五岩山能香火旺盛,保佑一方百姓。

    迈进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大石,上刻“五岩山地质遗址保护区”。再走几步,孙思邈的白色石像屹立眼前,仙风道骨,飘逸洒脱。路边山花摇曳,让人心旷神怡。很快我们便来到登山处,我们注意到台阶两侧望柱上的雕刻与其他山上的不同,因为这里雕的都是老虎,由孙思邈救老虎的故事而来,相传有一天,孙思邈骑着小毛驴上山采药。走着走着,毛驴突然站住不动了,而且浑身发抖。孙思邈仔细一看,原来前面路上卧着一只老虎,昂着头,张着大嘴,口水不停地流下来,却一声不吼,一动不动。孙思邈见多识广,一惊之下,很快便泰然自若。他看着老虎,发现老虎眼中竟含着乞求的目光。顿时,孙思邈明白了:这只老虎是想在求医啊!他仔细地检查了一番,原来老虎的喉咙里卡了一块骨头。孙思邈对老虎说:“你别着急,我这就给你治病。”老虎安安静静地卧在那里。孙思邈把手伸进老虎的喉咙里,没费多大劲,便把那块骨头取出来了。饿了好几天的老虎见又能吃东西了,纵身一跃,把孙思邈的毛驴扑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吞进了肚里。孙思邈很生气,骂道:“我救了你,你怎么把我的骑脚吃掉了,让我怎么行路呢?唉,没良心的东西!”说完便迈开步子往前走去,走着走着,发现老虎跟了上来,孙思邈大惊:“你这畜生,难道吃了我的毛驴还没饱,又要吃我不成?”却又见趴在自己脚下,耷拉着脑袋,好像很愧疚的样子,孙思邈叹口气:“算了,我不怪你了,去吧!”说完绕过老虎,向前走去。谁知老虎紧走几步,又跟了上来,孙思邈莫名其妙:“你既不吃我,又不让我走,难道还有别的什么事吗?”老虎点点头,又趴到孙思邈脚下,并用头蹭蹭孙思邈的腿,好像在说:“我吃了你的骑脚,你就骑着我吧!”孙思邈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便骑在老虎背上。从此,孙思邈骑着老虎,走遍名山大川,采药救人,活人无数。正是因为这个传说,所以此处雕的都是老虎,百只老虎百种形态,称为“百虎栏”。护栏上有各种雕刻画,雕的都是中药:七叶一枝花、八角枫、蛇床子、大枣等等。每块石栏上的图案都不一样,名为“百草图”。再往上走,栏杆上老虎又变成了药葫芦,称为“百葫栏”,有的已被摸得油黑发亮。我们不禁感叹不愧是药王圣地呀。

    再往上走,便来到药王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思邈造像,唐人装扮,头带书生帽,身着宽袍大袖。正襟危坐,慈眉善目。右手抚膝,左手持书。比起山门处的石像,这个造像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让人倍感亲切,当地人称孙思邈为“药王爷”。孙思邈造像两旁各立一童子,右边童子握采药锄,左边童子拿药葫芦。造像后面为一副对联,上联是“跨七朝真人依济十方百姓身心”,下联是“居五岩药王著述千金万世医典”,概括了孙思邈一生济世救人和在五岩山著书立说的经历。药王殿殿顶正中为太极阴阳八卦图,揭示出孙思邈的道家身份。八卦图周围绘有形态各异的种种草药。走出药王殿,西侧墙上刻有各种中药方,皆为治疗常见病之用。

    药王殿后为百岁踏,又名百岁梯,顾名思义,这里一共有一百零一个台阶,代表孙思邈的一百零一岁。人上百岁踏,可以健康长寿,平步青云,寓意美好。百岁踏尽头,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平坦的山墙,墙上有三个巨大的红字:五岩山。再左转登山,便看到刻有“孙思邈隐居”五个大字的山门,山门两侧分别写有“济世”、“黄芪”。踏进山门,左侧是孙思邈炼丹洞,洞口和两个窗口的上方都镌有四个飞天,线条流动,古朴典雅。洞内左右空间很大,但低矮阴暗,四周墙壁都是黑色页岩,很符合炼丹洞烟熏火燎的特点。洞内现仅存石磨盘遗物。

    再往上走,便来到了我们最终目的地:药王洞。入口处右侧立有一碑,名《老君碑留古字解》,原碑已毁,此为1986年据原碑重镌。正文五十六字,皆为生僻字,前人早已解析出来,全文如下:玉炉烧炼延年药,真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有我,性空心灵本无余。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说的是太上老君的修道炼丹之事。

    药王洞入口处有拜棚,据残存碑刻所记,拜棚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重修,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又再修。后因战争而毁,仅留基址和石柱。今天看到的拜棚于1985重修。留存的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拜官弗受,当年自适真之性;祷药永传,奕世不忘人也仙。”概括的是孙思邈不慕仕途,以行医为乐,深受百姓爱戴。拜棚正中有“药王洞”匾额。拜棚内南北两侧墙上是1985年重建时绘的孙思邈采药治病、济世救人的故事八副,虽颜色已褪,但画中人物景象仍然活灵活现。

    过了拜棚,便是药王洞,又名孙真人洞,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两侧各蹲着一个小老虎。中间是道光年间所建石门,上方刻“大唐名医“四个楷体大字和“大清道光十年三月吉日立”十一个小字。门楣正中刻“安乐真人”,门两侧刻有楷体阴文对联一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对良医诊病方法的总结,“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的自信,“心小”是说临证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样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坦荡。这是也是孙思邈个人医德医术的精辟总结。
【文化中原】鹤壁五岩山药王洞探秘

    迈过洞门,便进入药王洞,药王洞前后贯通,洞口一侧朝向东北,一侧朝向西南,洞高2.18米,宽1.7米,全长400多米,为天然溶洞。洞中幽暗,现石壁上挂有小电灯,洞中景象可以清楚观览。洞内蜿蜒盘折,曲径通幽。盛夏的炎炎烈日中来到这里,股股凉气沁入心脾,如入清凉极乐世界。洞中原有孙真人神像,据考证,神像至迟在北宋时期已经镌造,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后不知去向。现仅存明代弘治元年所造石座,石座雕刻精美,正面是二龙戏珠,外侧右下角刻“维夫大明国河南彰德府汤阴县鹤壁善人冯文秀妻同母邵氏发心造孙真人石座”。神像上方洞顶壁与南壁交界处,有石刻题字“崇宁元年九月初五日,游孙真人洞,相州人赵永昌”,崇宁是宋徽宗赵佶年号,这说明早在北宋时期,药王洞已经是百姓游览朝拜之处。洞南壁还有一副摩崖石刻,字迹严重残损:“苏门集仙洞重修孙真人像记。孙真人晦迹韬藏□□□□四海□□□□不忘属此□□□□显□□□□余两□□□废今即□□王中升诚为有识,命工镌造仪像,不忘在石。以进志□岁□同历万古不朽岁□四人□五岩山阴。时大金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丙寅朔。相州卫赐进士董居□撰,潘定书丹。本□□□□维那僧顾李姑□□□同□□□维那顾燕海□维那□□□维那顾燕□氏申疏□□申道广□申玘□维那顾□□王□□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丙寅。”维那为僧官名,这个摩崖题记告诉我们在金大定二十三年,当时信徒重修孙真人神像。也说明孙思邈当时在民间的影响至深,成为百姓敬仰和膜拜的对象。过石座往前走,抬头可见一字排列开来的五个大洞,呈倒漏斗状。五个洞大小不一,但都奇石嶙峋。老蔡说因为有这五个洞,所以此山才叫五岩山。再往前走,来到一处相对宽敞的所在,据说是孙思邈的起居室,因有盘旋飞舞的石龙和引颈高鸣的石凤两相呼应,故名“龙凤厅”。药王洞中岩石突兀,千姿百态,人们根据这些岩石的姿态,给它们取了各种名字,妙趣横生,比如“毛驴寻主”、“猛虎求治”、“回头狼看龟”、“佛手佛脚”、“鳄鱼接丹”、“虎羊枕”、“炼丹炉”等等,造物惊奇,栩栩如生。

    溶洞因常年有地下水渗出,地面湿滑,所以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走过一段比较窄的路,忽然眼前宽敞起来,首先见到的是一汪汩汩不绝的山泉,清澈见底,据说饮了此水可以延年益寿,诸病得消,人称“神泉”。我们用矿泉水瓶子装了一些,隔着塑料瓶,还可以感受到泉水的清冽。神泉前方,便见一块桃形大石,高约八九米,是从崖壁脱落而下的天然矿石。即使在幽暗的洞中,仍可见点点晶莹透亮,人称“冰洲石”,乃五岩山的镇山之宝。冰洲石斜对面的大幅岩壁中,夹着一块长达二三十米的奇石,其形貌明显与周边的岩石不同,因为这是一块陨石,坠落此处,历经岁月洗礼,终与整个崖壁成为一体。据说,这么体积巨大的陨石在国内外绝无仅有。

    2002年以前,药王洞仅至此处,便无前路。后来政府组织发掘,才将前方打通,从而整个药王洞前后贯穿。要进入后洞,须攀上一个人工安装的陡峭铁梯。铁梯尽处,便是天然太极顶,因形似太极阴阳八卦图而得名。太极顶的岩石,颜色由青变紫,颇合道家的“紫气东来”之说。

    再往前走,便来到“洞中峡谷”。药王洞宽窄不一,此处为洞中最窄之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行,我们笑言若是太胖的人来此,恐怕无法通过。峡谷两侧峭壁耸立,身体碰到岩石,冰凉之气传遍全身,令人寒栗。
【文化中原】鹤壁五岩山药王洞探秘

    走过幽深的峡谷,忽然前方路尽,原来洞又转到另一个方向,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吉祥的名字“转运处”。看似无路,实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且洞中的转弯不止此一处,而是连续五个,象征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福祸相依。

    转运处之后,经过“别有天地”、“龙宫”、“天然灵芝”等岩石区,便是药王洞的最后一个景观:药王问诊。这是药王洞钟乳石发育最好、景观最神奇的地方,奇特的钟乳石构成了药王像:孙思邈身披斗篷,背向内壁,坐在一头神象上,右手呈把脉之势,左边一组三个药葫芦。有人说这是孙思邈一天问诊结束后的休息状态,他面朝西北,好像是在遥望故乡。也有人说孙思邈由此升仙得道,蝉蜕而去,肉身石化遗留于此。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寄予了人们对孙思邈的无限尊重和景仰。

    孙思邈是医药学家,他驻足五岩山的重要原因,是五岩山盛产冬凌草、天花粉、瓜蒌、枣仁、柏仁、远志、丹参等多种中草药,五岩山上,还有大片野生杏林,杏树叶、杏核都能入药,老百姓有“五岩山一棵草一味药”之说。早在公元前310年,扁鹊曾由邯郸经汤阴到五岩山采药行医,孙思邈也算是踏着先贤足迹而来。他将五岩山的多味药材都写入了书里,比如《千金翼方》中,有“相州知母、磁石为地道药材”等记载。药王洞是五岩山的精华所在,既有天然的地质特色,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我们探求药王足迹的绝好去处,值得好好保护和修缮利用。

    走出药王洞,在其北侧的峭壁上,分布着长达二百余米的东魏石窟群,共有窟龛41个、造像154尊。造像最早的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最晚的建于武定七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该石窟1987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研究南北朝石窟艺术的宝贵资料。

    李淑燕  邱云飞(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学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杂志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铜炉沟纪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