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新闻资讯 >> 浏览鹤壁

大运河浚县段丰富的文化遗存 成为申遗重点

2012/8/7 9:16:29 点击数: 【字体:


大运河浚县段丰富的文化遗存 成为申遗重点

上世纪30年代云溪桥畔美景。(图片由浚县档案局提供)

       
    卫河(大运河浚县段)航运自东汉末年起,至上世纪60年代,历时1700余年。它在南北水运交通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对浚县经济发展和沿河集镇的形成与兴盛具有积极影响。记者行走卫河岸边,经古城墙、云溪桥,顺着沿河栈道一路向南。大运河浚县段蜿蜒曲折,沿途风光旖旎。它自新镇镇孟庄村西北入浚县境,蜿蜒流经新镇镇、小河镇、卫溪街道办事处、浚州街道办事处、屯子镇、王庄镇,至苏村北入内黄县境,全长71.1公里。

    大运河浚县段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特别是东汉、三国、隋、唐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材料。古石桥、古城墙、古渡口、古庙会、古粮仓……流经浚县的大运河在两岸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千里运河之上一幅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古河道焕发生机

    古城墙旁云溪桥下曾经杂草丛生,曾经污水横流的隋唐大运河河道经过清淤疏浚后,终于恢复原有河床。下了几天的雨,原本干枯的古河道内河水静静地流淌,重新焕发生机。鱼市街旁,明代古城墙沧桑、雄伟,云溪桥经过修葺后焕然一新。站在云溪桥上放眼向北望去,河道宽阔,渡口依旧,古城墙尽收眼底,数百年古槐尽展虬枝。古运河、古城墙、古石桥、古槐树、古渡口……在烟雨朦胧中,好似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云溪燕语卫水舟”的景象仿佛重现眼前。

    触摸着云溪桥边被岁月侵蚀的斑驳的河堤条石,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大运河浚县段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汉代称“白沟”,隋代称“永济渠”,宋、元时称“御河”,明代称“卫河”。建安九年,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隋大业四年,隋炀帝为了北方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广征民众依曹操所开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先后三次征伐高丽,百万大军及后勤供给主要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运。

    “现在的河道已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时期运河河道的原有风貌。”同行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宣教科工作人员程彦强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城墙西端曾被民房占压的地段如今经过拆迁,已是一片开阔空地,古城墙得以尽收眼底。“以前古城墙很大一部分被民房遮掩,很难观其全貌。如今经过对部分住户的拆迁,已能基本上看到其整体风貌了。但是南半部现在还有一小段年代更为久远的土夯古城墙被民房遮掩,暂时无法露脸,我们下一步计划将这部分城墙突出出来。卫河沿岸的顺河村、鱼市村、桥西村、杨庄村42个拆迁户为申遗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使得眼前这座明代古城墙顺利露脸。”程彦强说。

    一些在卫河边散步的老人聚在一起,兴致颇高地谈论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云溪桥附近,浚县文物旅游局建设科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卫河整治一期工程最后的收尾工作。文物旅游局建设科工作人员高伟为了计算修葺河堤用了多少方石料,正手拿绘图本专注地绘图。

    在云溪桥畔东侧,记者好奇地看着一个圆拱形的门洞。“这是浚县城的老排水道,有将近5米宽,不知道究竟修建于哪个年代。每当下大雨,全城的雨水都由此排水道排到卫河里。”高伟告诉记者,清淤工作已于5月初全部完成,在城区段护城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中,投入资金1824万元,疏浚河道2325米,挖掘土方14.9万立方米。清理了河床内多年形成的垃圾及淤积物,修整了河坡,恢复了行船迁道。与此同时,为了抬高浚县古城重点河段水面,准备在城区以北的下游建设橡胶坝,工程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中。恢复浚县城区护城河水面,重现“云溪燕语卫水舟”的昔日美景,已指日可待!

    卫河人家讲述千年古运河昔日繁华

    古城墙对面有个小岛,被人们称为琵琶岛。岛上的居民生在卫河边,长在卫河边,与卫河有着不解之缘。岛上那棵数百年的古槐树,俨然成了人们心中的守护神,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古槐树下打着牌。古槐旁有个大(dài)王庙,据在古槐树底下乘凉的老人说,古槐旁边的大王庙很久以前就有了,里面供奉的是河神大王,是民间传说中的五大水神之一,以前跑船的人最敬畏的就是河神大王。

    行走在新铺设的沿河栈道上,不时可见被荒草覆盖的古渡口、古码头。今年82岁的陆会文告诉记者,这些码头、渡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人群熙攘,码头周边聚集着很多生意人,百年老店铺一个挨着一个,是当年县城最为热闹的地方,如今有些老码头、渡口已经找不到了。

    “那时卫河里的水还能舀起来就喝,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卫河水的甜味。那时卫河里的鱼虾多得数不清,下河随手一摸就能碰着大鱼……”一位在卫河边杨树下乘凉的老人对记者说,上世纪70年代,卫河航运曾一度兴盛,站在云溪桥头,可观百舸争流、木船扬帆、渔舟撒网,可闻纤夫喊号、汽艇鸣笛……

    沿卫河的村庄街道都有着很美的名字,在浚县城区卫河东岸,云溪桥以南的古街因顺河而生,称为顺河街;云溪桥以北的古街因盛产鲜美鱼虾而得名鱼市街。据了解,浚县像这样与运河有关的老地名多达100多个,仅村镇街名就有30多个。它们的名字无不与卫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因坐落河旁便以带三点水儿的字命名的淇门、耿湾、户湾、申湾、小河等村镇;有以渡口命名的赵摆、郭渡、吴摆渡等村;有以码头命名的交卸、老码头、新码头、码头、下码头等村;有以运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枋城、埽头等村;有以所处运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命名的前下滩、后下滩、顺河街、鱼市街、圈里、老观嘴等村、街。

    诸多古老传说引人入胜

    在卫河沿岸流传着很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有韩宰相妹妹筑金堤、枋城有个金鼓堆、王越修建云溪桥、泥咕咕大败宇文化及、淇门飞雪、王铎夜行卫水登大伾等。

    琵琶岛上的居民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王越修建云溪桥了。相传,明朝年间卫河里来了一只千年鳖精兴风作浪,专门吞食渡河的乡民。浚县名宦王越时任兵部尚书,决心在西关外河面上修建一座桥,造福乡里。可是,刚刚开工就遭到鳖精的阻拦,一些父老乡亲出来劝他:“算了吧,人咋能斗过妖怪,要是惹恼了鳖精,说不定还会有啥灾祸降临。”原先反对造桥的乡绅们乐了:桥造不成,渡船又可捞钱了!王越则说:“不干则罢,既然说要造桥,非把这桥造成不行。”他沿河上下勘查水情,找老船工询问治妖的办法。一天,他梦见一位道士将随身宝剑赠予他:“志士不用发愁,功夫全在你这把剑上。”说完就不见了。第二天,他早早来到造桥工地,果见一小船大小的鳖精在河床的浊浪里翻腾。王越大喊一声,将宝剑掷向鳖精,顿时狂风息了,恶浪停了,一切又都恢复了原先的平静,大石桥也很快建造了起来。至今上年纪的人还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看到剑柄露出水面呢。

    流经浚县的卫河,千百年来不仅孕育了一颗颗文化瑰宝,也滋养了两岸人民。如今在卫河沿岸居住的一些老人,他们很多都曾在卫河上撑过船、掌过舵,住在卫河沿岸琵琶岛上的宋玉成便是其中一位。

    “早年间大运河上桥梁少,两岸交往多依赖渡口,渡口往往是河两岸人气最旺盛的地方。”75岁的宋玉成老人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河北省大名县龙王庙村,祖辈常年在卫河上当船工跑船。他9岁时就跟父亲跑船,后来结识了浚县城镇桥西村的姑娘,在卫河边云溪桥畔安了家。

    “那时船上有很多行业术语和规矩,今天已经很少提到了。仅船舱就分廒里、茶舱、顶舱、桅舱、象鼻舱、闷头舱等。船上的绳不叫绳,拉纤的绳称‘檀’,拴船的绳称‘缆’,桅杆上升帆的绳称‘三撮’。船上的组织分工也很精细,有船主、舵工、头工,还有拉纤的纤夫。我住在卫河边,当年时常能听到拉纤的号子声。”宋玉成说着,向记者比画起当年卫河边纤夫拉纤的姿势,哼起当年的拉纤调子。“我还记得那时穷人家的桅杆多采用八杆式,富人家的用圆圈帆,帆顶还装饰有雕刻精美的卧虎,威风凛凛,十分壮观。”

    丰富的文化遗存 成为申遗重点

    大运河浚县段保存现状良好,文化遗产丰厚,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在河南的重要河段。“浚县卫河上的云溪桥、古码头、古城墙保存完好,是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2007年,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莅浚考察,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舒乙表示。

    7月30日,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唐楠告诉记者,大运河浚县段河道、枋城堰遗址、云溪桥、黎阳仓遗址、北街土圆粮仓、浚县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是目前列入《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7项遗产点。

    2011年3月29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级会商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河南卫河(永济渠)段主线作为大运河河南段6个文物遗产项目之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浚县云溪桥、浚县大运河枋城堰遗址为后续列入项目。2011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唐炜莅浚考察,又将浚县城墙、黎阳仓遗址追加为后续列入项目。(原标题:大运河浚县段——一幅古色生香的画卷)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鹤壁网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